首页 -> 2006年第3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刘云山出席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并讲话
  
  1月17日,第十九次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部署了2006年的“扫黄打非”工作。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出席会议并讲话。
  刘云山强调指出,“扫黄打非”工作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履行属地管理和部门管理职责,以查办重要案件和强化日常监管为重点,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加强协同配合,拓展工作领域,创新方法手段,为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文化环境。
  经过各地各部门的共同努力,2005年的“扫黄打非”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69亿件,取缔非法报刊79种,查禁有害游戏软件50款,查获非法光盘生产线17条,严惩了一批违法犯罪分子,对侵权盗版和非法出版活动起到了震慑作用,确保了文化市场的平稳健康有序,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树立了我国政府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形象。
  刘云山指出,“扫黄打非”重在常抓不懈,贵在持久深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面对文化市场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地各部门要深刻认识“扫黄打非”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同时,要认真总结经验,完善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扫黄打非”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刘云山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扫黄打非”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宣传、政法、新闻出版、公安、文化、教育、信息产业、工商、海关、交通、铁路、民航、邮政等部门,要认真落实管理责任制,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把打击侵权盗版与开展法律法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与“拒绝盗版,从我做起”的保护知识产权主题活动,努力营造有利于增强民族自主创新能力的良好社会氛围。要把规范市场秩序与促进市场繁荣结合起来,努力推出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优秀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会议表彰了2005年“扫黄打非”工作有功集体、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据1月18日《人民日报》)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河南出版集团结盟
  
  1月19日,中国出版集团公司与河南出版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此举开创了我国出版集团跨地区合作的先河,对于推动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具有示范意义。
  据介绍,两大出版集团的合作,是以资本为纽带、以资源为基础、以项目为带动、以共赢为目的的战略合作。合作领域包括出版、发行、进出口贸易、物流、印刷、数字化网络出版、海外出版和发行网络建设资源共享等多方面,重点在图书出版、渠道建设、电子音像和新兴媒体等方面稳步开展长期、深入的合作,共同打造出版品牌和市场主体。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说,这一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出版经营模式的大胆尝试,也是双方适应出版国际化趋势和国内外出版市场激烈的竞争形势,实施“走出去”战略的具体成果,对于推动和深化文化体制、出版体制改革,推进中国出版业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具有典型示范意义。
  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是国家级大型出版发行机构、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资产总额55.7亿元,旗下拥有人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等19家图书出版单位,9家电子音像出版单位,《当代》、《三联生活周刊》等44家期刊,3种报纸,220家国内连锁书店和卖场,23家海外连锁书店和办事机构。
  河南出版集团是河南省最大的文化产业集团、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出版体制改革试点单位,资产总额51亿元,拥有大象出版社等9家图书出版单位,2家电子音像出版、制作单位,14家期刊,8家报纸,2家大型印刷企业,3家出版物发行企业,1家印刷物资企业。
   (据1月20日《人民日报》)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京开幕
  
  2月12日,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唐宋古琴、高山木雕、仿宋针灸铜人……3000多件难得一见的图片、实物集体展出。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路甬祥、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为成果展揭幕。
  由文化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国家民委、财政部等9个部委联合主办的这次展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也是对国务院日前下发《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及宣布设立我国文化遗产日的一个有力回应。
  2月13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
  李长春来到国家博物馆。从唐代“枯木龙吟”琴、宋代“鸣凤”琴到南京云锦织机、天津杨柳青年画,从制瓷、染织、刺绣到泥塑、剪纸、风筝扎制等民间工艺现场演示活动,李长春饶有兴趣地仔细观看,与民间艺人们亲切交谈,不时询问有关情况。
  李长春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凝聚民族情感、增进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对弘扬中华文化,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促进人类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从对国家和历史负责的高度,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要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做好普查工作,制定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遗产,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努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刘云山、顾秀莲、热地、华建敏、刘延东、张思卿、罗豪才、黄孟复、张榕明等一同参观了展览。
  (据2月13、14日《人民日报》)
  
  河南鹤壁发掘先商文化遗址
  
  新华社郑州2月8日讯,考古人员日前在河南省鹤壁市刘庄遗址首次发现先商时期大型公共墓地,填补了先商文化研究的一项空白。
  主持发掘工作的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赵新平说,这是2005年度南水北调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最重要的发现。先商文化是夏代商人族群创造的文化,此前我国发掘的先商文化遗址主要是居址,从未见到过这一时期的墓地。此次发现将为研究先商文化葬俗葬制、人种族属、社会结构、商人渊源等重要学术问题提供实物资料。
  据介绍,墓地位于遗址上层,分为东、南、西三块,三者相连,布局呈“U”字形。在发掘的336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墓葬208座,占墓葬总数的60%以上,一般随葬陶器1至6件不等,出土有石钺、绿松石串饰以及鼎、鬲、罐、豆、盆、圈足盘等陶器近500件。专家初步判断,这是一处以中下阶层为主的氏族墓地。
  一座石棺墓引起了专家的特别注意,这一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上部平盖3块片石象征棺盖。此外,还发现有近20座在墓主人头脚两端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简化石棺墓。赵新平说,这一时期的石棺墓主要见于我国北方长城内外附近区域,中原地区前所未见,石棺墓的发现为探索商族的起源特别是“商族北来说”提供了新线索。
  刘庄遗址位于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庄村南、南水北调中线干渠662公里处。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批实施的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刘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批仰韶时代晚期遗迹以及较大规模的先商墓地。
  (据2月9日《人民日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