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要闻摘编(二)

作者:佚名




  (据4月29日《人民日报》)
  
  我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表明 草原生态局部改善,但总体恶化
  
  人民日报北京5月7日讯,最新出炉的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成果表明,我国草原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局部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部2005年组织近百位草业、农业、生态等方面的专家,开展了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最近形成了研究成果《中国草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国是一个草原大国,拥有各类天然草原近4亿公顷,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草原面积的13%,占国土面积的41.7%,是耕地面积的3.2倍,森林面积的2.5倍。该研究成果表明,丰富的草原资源为我国草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草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草原资源保护利用逐步规范,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加快推进,草业经济稳步发展,草业科技不断进步,草原灾害防控能力有所提高,草原政策法规日趋完善。到2005年底,全国人工种草累计保留面积达到1300万公顷,草原改良面积1400万公顷,草原围栏3300万公顷,全国20%的可利用草原实施了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70%以上的可利用草原实行了草原承包经营制。
  但是,全社会对草业发展重要性的认识仍然不足,草业经济整体水平较低,草原保护与利用矛盾突出,投入不足,科技支撑不够,支持保障体系很不健全。我国北方草原家畜平均超载36%以上,草原生产能力不断下降,平均产草量较上世纪60年代初降低了1/3-2/3。全国90%以上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沙化、盐渍化、石漠化。全国荒漠化土地每年以26.2万公顷的速度扩展,其中绝大部分发生在干旱与半干旱草原区。每年来自草原的泥沙已占到长江泥沙量的35%。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全国累计约2000万公顷草原被开垦,其中近50%已被撂荒成为裸地或沙地。
  该研究成果认为,我国草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路,应从以经济效益为主转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并重,生态优先上来。要加快推进草业经济增长方式、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的转变,使草业成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支柱产业。
  (据5月8日《人民日报》)
  
  建设部要求风景名胜区严格限制影视拍摄
  
  人民日报北京5月12日讯,《无极》剧组在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拍摄破坏当地自然景观一事曝光后,引起社会强烈反响。5月11日,建设部发出通知,严格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活动。
  通知指出:风景名胜资源是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和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内地形地貌、自然山体、林木植被、河流水系、文物古迹等是风景名胜资源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各地要把风景名胜资源保护工作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严格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园林局)和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要严格禁止和限制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影视拍摄和大型主题演艺等活动,不得在风景名胜区内进行或批准进行任何形式的因拍摄活动而影响或破坏地形地貌和自然环境的行为和活动。确需进行此类活动的,必须进行认真评估和论证,并提出保护方案,确保风景名胜区资源与环境得到严格保护。
  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建设厅、直辖市建委(园林局)要立即对本地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影视拍摄和大型主题演艺等活动及其建筑物和构筑物进行全面检查清理。对造成轻微毁损的,要限期恢复、赔偿损失;造成严重破坏的,要限期恢复外,还要依法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经济与法律责任。
  5月16日,国家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无极》剧组拍摄活动中违背了环境影响评价法的有关规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生态破坏,已责成云南省环保局依法对剧组进行处罚,限期恢复拍摄地生态植被。
  该负责人说,目前拍摄现场进行了部分清理和恢复。但是,100米长的沙石路尚未清除,因建设破坏的500平方米草甸、杜鹃等植被一时难以恢复。环保总局已责成云南省环保局,根据国务院《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第二十五条规定,对剧组为拍摄活动修建的道路和建筑物造成生态破坏的行为进行处罚,限期责任单位恢复拍摄地的生态植被,强化环境管理,并及时向社会通报情况。
  该负责人指出,对类似《无极》事件的处理还存在法律障碍。由于目前生态保护法律法规尚不够健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尚缺乏相应认定标准和处罚依据,亟须明确生态破坏程度、生态补偿、处罚依据等法律界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统一监管,实现生态保护从单要素管理逐步向功能、系统管理方式的转变。
  (据5月13、17日《人民日报》)
  
  2006世界包装大会在京召开
  
  2006世界包装大会4月19日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召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曾培炎强调,中国将积极采取措施,鼓励绿色包装,促进包装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努力提高包装的设计水平、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包装机械和材料工业,全面增强包装工业的竞争力。
  曾培炎介绍了中国发展包装产业的基本思路。
  一是努力提高包装质量和效益。中国将大力发展包装机械和材料工业,增强包装成套设备供给能力,扩大高档包装原辅材料供给。不断改进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努力生产出更新更美、更方便、更安全适用的包装产品。
  二是大力发展绿色包装。中国正在按照减量化、可降解和循环再生使用的原则,积极推广无毒、无害、轻量、薄壁的包装产品和生产工艺。研究制定禁止过度包装的法律法规,搞好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提高包装产品消费的安全保障系数。
  三是提高包装的科技含量。中国积极引进国际先进的包装技术,同时搞好消化、吸收、再创新。采取一系列措施,鼓励发明创造,培育知名品牌,保护知识产权。高度重视包装设计,着力培养一支思维活跃、意识超前、富有创意的设计队伍。促进包装产品风格多元,融入文化内涵,增强审美情趣,从而赢得消费者的喜爱和信任。
  四是完善包装产业运行机制。包装行业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多种所有制企业共同发展、大中小企业协作并进。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改善投资环境,提供公共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建立包装工业基地,发挥产业集聚效应,从整体上提升包装产业水平。
  五是鼓励中外包装行业开展合作。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积极推动中外包装企业扩大投资与商贸合作。支持亚洲包装中心建设。希望各国政府不断改善包装工业发展环境,减少贸易摩擦。全球包装企业要携手研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包装产品和生产工艺,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006世界包装大会是世界包装组织继1996年以来又一次在中国召开的全球性盛会。本次大会由中国包装联合会主办,会议的主题是“科技、环保、合作、发展”。会上,世界包装组织主席斯达西诺保罗斯向谷牧授予了世界包装行业终身成就奖。来自29个国家和地区的140多位嘉宾与中国包装企业的代表共约600人参加了大会。
  据统计,进入21世纪,全球每年仅包装材料与容器消费就超过8000亿美元。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包装工业产值平均每年以14%的速度快速增长,2005年产值超过50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包装工业体系,基本能够满足国内消费和商品出口的需求,不少包装产品在国际市场赢得了良好声誉。
  (据4月20日《人民日报》)
  
  今年第1号强台风“珍珠”登陆广东、福建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