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图书,为少数民族地区的青少年送去了有益身心的精神食粮。
  本届书市实现订货总码洋10.15亿元,主会场新疆国际博览中心和5个分会场共迎来55万人次参展、购书,团购和零售图书额分别达到2000万元和200万元。
  (据6月17、22日《人民日报》)
  
  金沙遗址考古出土最大商代石磐等百余件文物
  
  从6月10日开始的成都金沙遗址考古发掘再获重大发现。当天出土130多件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图案的玉璋、鸟首鱼身纹金带等。
  这次保护性考古发掘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在金沙遗址祭祀区的4个地点同时展开。这也是自2001年发现金沙遗址以来所进行的第六次考古发掘。
  据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毅介绍,这次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是在祭祀区北部发掘出两件形制巨大的石磬,其中一件长达1.1米,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商代石磬。
  据介绍,石磐是古蜀王在祭祀时用来演奏的乐器,这种乐器在四川地区属首次发现。这两件石磬的发现,表明金沙时期的祭祀活动中可能已有较为完善的礼乐制度,且演奏规模非常庞大。
  另一件重要的出土文物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玉璋,长0.35米、宽0.05米,上面刻有四个对称的肩扛象牙跪坐人像。“我们在祭祀区曾出土过一件图案相同的玉璋。”王毅说,“金沙遗址祭祀区出土了大量象牙,再次出土刻有肩扛象牙跪坐人像图案的玉璋,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到金沙人当时如何用象牙进行祭祀活动。”
  金沙遗址是继三星堆遗址之后中国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也是中国21世纪初第一个重要的考古发现,其遗址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在这里出土的“太阳神鸟”金饰图案已被中国国家文物局用作“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金沙遗址的发现再现了古蜀文明的辉煌灿烂,代表了古蜀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与成都平原早期古城遗址群、三星堆遗址、商业街战国船棺墓葬一起构建起了古蜀文明的发展演进体系,证明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文明中心,是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6月12日《人民日报》)
  
  周口店遗址保护规划出台
  
  人民日报北京6月12日讯,历经两年时间,经过多次论证,《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保护总体规划》日前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这部规划是该遗址有史以来第一部保护性法规,规划的时间从2005年至2020年。有了规划后,周口店遗址的保护范围将由0.24平方公里扩大到4.8平方公里,重点保护区面积增加近七成,保护范围内现有超过6米高的建筑将被逐步拆除,今后新建建筑不得超过6米,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将迁出保护区重建。
  根据规划,建筑控制地带内将不得出现带有污染的企业,如水泥厂、矿山企业、化工厂等。遗址周围将设立保护界桩,起到永久保护遗址的作用。目前4.8平方公里的保护区内有大量的居民住宅,工矿企业、建筑物,遗址附近铁路运输也对遗址造成了严重破坏性影响,根据保护规划,将对保护区内现有建筑、村镇居民点、工业厂矿、堆场、仓储等进行撤除,加大遗址周边环境整治力度。
  目前的遗址博物馆位于龙骨山遗址片北面台地,在重点保护区,用地局促,且离遗址地点本体较近,建筑体量过大,展示设施陈旧,破坏了遗址区域的环境和景观,不利于遗址的保护。随着考古发现不断扩大,馆藏越来越多,旧馆亟待更新。根据规划,遗址博物馆将和现在的办公区用房等建筑一道被拆除。新馆将建在建设控制地带内,面积将是现在的9至10倍,包括固定展览区、临时展览区、科普活动区、研究中心、资料文献中心,标本库房等,力争在2008年奥运会前开放。
  (据6月13日《人民日报》)
  
  我国科学家发现“热河生物群”最原始脊椎动物化石
  
  6月22日出版的《自然》杂志,刊登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张弥曼院士、张江永研究员和美国堪萨斯大学苗德岁博士合作的七鳃鳗化石研究成果。这一化石采自内蒙古宁城,属著名的“热河生物群”。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热河生物群”创新研究群体负责人周忠和说:“这是迄今发现的‘热河生物群’最原始的脊椎动物化石,进一步丰富了‘热河生物群’的生物多样性。”
  “热河生物群”是指在距今1亿多年的白垩纪早期,生活于我国北方、蒙古、西伯利亚以及朝鲜和日本等地的古老生物群。我国辽西地区是研究“热河生物群”的经典地区,保存了一座世界罕见的中生代化石宝库。在生物系统分类上,七鳃鳗属于原始的无颌类,在地球上至少已生存了3亿年。现生的七鳃鳗,广泛分布于寒、温带的淡水和近海水域。可是,在七鳃鳗漫长的生命史中,其化石记录却极为零星和残破。上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美国和法国的科学家曾先后发现两枚七鳃鳗化石,但保存欠佳,许多形态特征难以确认。
  张弥曼院士等研究的七鳃鳗化石代表了一个新的属种,其重要意义在于:首次发现于中生代地层中,首次发现于欧亚大陆上,首次发现于淡水环境里,化石保存较好,许多重要的形态特征得以确认,与国外此前发现的两个种类相比,这一新种类在时代上“年轻”近两亿年,而且生活在淡水水域。这表明七鳃鳗起源于海洋,但至少在1亿多年前,其中一部分就脱离了海洋。
  (据6月23日《人民日报》)
  
  我国数学家证明庞加莱猜想
  
  “比哥德巴赫猜想更重要的数学问题被我国数学家解决了!”世界著名华裔数学家丘成桐教授6月3日在中科院数学所向记者透露:我国数学家中山大学的朱熹平教授和旅美数学家曹怀东教授在美国数学家汉密尔顿和俄国数学家派罗蒙工作的基础上彻底证明了庞加莱猜想这一世纪难题。世界上有很大影响的数学期刊之一——《亚洲数学期刊》日前全文发表了两人长达300多页的文章。丘成桐说:“这是我国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国际领先的重大成果,这两位数学家对于科学的贡献是划时代的!”
  庞加莱猜想是法国数学家庞加莱在1904年提出的,其内容是:如果一个封闭空间中所有的封闭曲线都可以收缩成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三维圆球。庞加莱猜想是七大“数学世纪难题”之一,是全世界数学家都梦寐以求想要攻克的科学堡垒。这个猜想被证实后,将对于物理、天体学、动力系统等科学的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丘成桐介绍说,高维空间的庞加莱猜想于上个世纪分别被美国数学家证明,也有3位数学家因此获得了菲尔兹数学奖,但是三维空间的庞加莱猜想却始终是个困扰数学界的难题。他说,三维空间是人类生存的空间,是21世纪科学研究的重点领域,因此庞加莱猜想的解决也就更为重要。到目前为止,汉密尔顿流以及丘成桐和李伟光创造的非线性微分估计被认为是证明庞加莱猜想的最有效工具之一,但是在过去的工作中数学家们却总被在方程中出现的、不能用普通方法来描述的奇异点(例如大爆炸和黑洞)所困扰。运用前人理论,朱熹平和曹怀东第一次成功处理了奇异点问题,从而彻底解决了庞加莱猜想。

[1] [2]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