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

作者:佚名




  
  三、“十一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
  
  在研究我们党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在改革开放2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深刻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课题,形成了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关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宝库的珍贵财富。在“十一五”时期,深入研究、科学阐释我们党的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政治任务。要深入研究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入研究贯穿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推动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要深入研究阐释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深入研究阐释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深入研究阐释按照又快又好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同协调发展的关系。要通过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不断推出有深度、有价值、对实践有指导意义的成果,帮助人们准确认识国际国内的发展环境,准确认识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准确认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准确认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基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在研究重大现实问题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哲学社会科学只有研究回答好现实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实现自身的发展。要把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作为主攻方向,充分发挥理论指导实际工作、回答时代课题的作用。要特别注意紧紧围绕实现“十一五”时期宏伟目标,研究回答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研究回答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问题。要研究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研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取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研究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研究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东中西部良性互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二是要研究回答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进步的问题。要研究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研究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研究在全社会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的文明风尚;研究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研究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三是要研究回答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深层次思想认识问题。特别是围绕为什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不能搞指导思想多元化,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而不能搞私有化,为什么要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能搞三权分立,为什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那种多党制等问题,把道理说清楚、说充分,澄清各种错误观点和模糊认识,引导人们自觉抵制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渗透。研究回答重大现实问题,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善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汲取智慧,善于把党和人民在实践中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要把理论研究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同推动重大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十一五”时期,要把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工程、龙头工程,持续深入进行下去。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要把基础理论研究与现实问题研究结合起来,把多出成果与多出人才结合起来,把发挥专家学者作用与动员全社会力量结合起来,把深入研究与宣传普及结合起来。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立足当代中国的实践,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澄清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做出准确而又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阐发。要加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要抓紧建设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在学科建设上,要逐步形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一级学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为二级学科,以分领域研究为支撑的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学科体系。在教材建设上,要推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和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史学、法学、文学、新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重点学科教材,推出覆盖哲学社会科学主干课程的150种左右的重点教材,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在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基础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持续发展的支撑,基础研究扎实才能提升应用研究的能力,才能奠定学科发展的坚实基础。搞好哲学社会科学的基础研究,还有利于提升民族的思想境界、道德修养和人文素质,有利于塑造崇高的民族精神和民族品格。在“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从实现哲学社会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强基础学科建设,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大力扶持有重大创新意义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关系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对学科创新发展起关键性作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对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有重大作用的基础研究项目,大力扶持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有长远影响的基础研究项目。要加强哲学社会科学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工作,建立若干大型哲学社会科学专题数据库。要重视培养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人才,增强基础研究学科对人才的吸引力,创造条件吸引人们安心于基础研究、乐于从事基础研究。
  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方面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和不竭动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一五”时期,要为建立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打好基础。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以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为理论创新的源泉,以顺应时代潮流不断与时俱进的创造精神为理论创新的动力,以实现和发展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理论创新的目的,不断打开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视野。要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继承前人,着力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从激昂向上的革命文化中,从健康有益的外来文化中汲取思想元素,积极推动学术观点创新、学科体系创新和科研方法创新。要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重点建设一批能够增强原创能力、推动理论发展的基础学科,一批有较强对策研究能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应用学科,一批立足学术前沿、注重前瞻研究的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手段,改进研究方法,提高研究水平。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要营造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氛围和体制环境,充分调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要进一步扩大哲学社会科学对外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广泛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把我国的优秀成果更多地推向世界,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