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中部崛起的空间战略思考

作者:王业强




  
  三、促进中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合作
  
  随着东部沿海经济的发展,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对中部传统腹地的争夺日益加剧。广东提出“9+2”泛珠三角概念,把湖南、江西等中部省份囊括进去;长三角的腹地已延伸到安徽省;泛环渤海经济圈将山西纳入辐射范围。同时,中部各省份也分别相应地提出了各自融入东部沿海三大经济圈的对接思路,如安徽的东向战略,湖南的向南战略,江西的与长珠闽对接战略等,这些战略无疑是符合区域经济客观规律的。但也暴露了中部地区形成合力的驱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促进中部六省内部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第一,协调中部地区在交通、流通和融通方面的优势。中部六省的区位优势十分明显,有着承东启西、接南进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作用,是东西部经济合作的桥梁与枢纽,在全国板块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中部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交通要地、客货运输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全国约1/4的铁路、公路和河流分布于这一地区,货运量、客运量分别占全国的22.6%和24.5%。因此,中部崛起首先必须打破中部地区间的“行政”分割,发挥中部地区整体的区位优势。
  第二,加强企业层面的经济合作和经济往来。中部发展,根本上要靠市场的资源配置机制和企业的自组织机制,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标准,对大中型国有企业进行改制和改造,建立以现代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打破省、地区、行业、部门、所有制的界限,通过以强并弱、强强联合的形式,组建一批在国内外有实力和竞争力的股份制企业集团;取消对民营企业的投资限制,放手扶持壮大民营企业;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内区域经济合作。
  第三,推动中部能源和原材料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中部地区煤、金、银、铜、钨、铝等近几十种重要或稀有矿产储量,均居全国乃至世界前列,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和供应基地,关系到整个国家的能源和经济安全。而长期以来,受比较优势及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农业、原材料与能源工业成为中部地区的优势产业。而国家总是存在压低能源原材料价格促进下游制成品部门的发展的倾向,这就使得区域贸易条件相对不利于中部地区,造成中部发展的滞后。因此,推动中部能源和原材料统一大市场的形成,通过市场改变能源和原材料的不合理定价机制,改善中部地区贸易条件尤为重要。
  第四,加强中部地区农业的合作。中部六省是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从一定意义上讲,中部农业发展的好坏,对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状况及我国粮食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强中部地区农业的合作,以三大平原农业区为依托,发挥比较优势,围绕中部优势农产品,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
  
  四、加强中部城市圈的带动效应
  
  从空间布局来看,中部以省会中心城市为基础,已初步形成六个成规模的城市联合体,并显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湖北的武汉经济圈、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的合肥城市经济圈,山西的太原城市圈和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资源和产业优势。因而,加强中部各区域合作,应发挥规模效应和聚集效应,通过做大产业和企业规模来聚集人才和资金,形成竞争优势。
  第一,实施“大都市圈”战略。大都市圈化有利于建立最有效的支撑产业群成长的区域空间结构。随着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逐步提升,同时高速公路网以及快速铁路网正在迅速形成,加之政府积极推动城乡协调、区域协调发展,中部区域发展已开始进入大都市圈化时代。中部崛起应抓住机遇促进武汉、郑州—洛阳—开封、芜湖—合肥—安庆、长沙—株洲—湘潭、南昌—九江—景德镇、太原—忻州—朔州—大同等几大联合都市圈的形成和发展,以此来促进中部的崛起。
  第二,加强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应结合中部地区城市体系自身的特点,发挥点多、线长、辐射面广的比较优势,按照以点串线、以线结网、以网撑面的运行轨迹,寻求区域内外的协调发展。同时要特别注意加快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建设的协调机制的建立。因此,中部地区各级地方政府应打破行政管理体制的束缚,加强各层次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形成区域之间特别是各种城市网络之间的互动机制;中央政府应建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宏观调控机制,为中部地区城市经济网络的建立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政策环境。
  第三,大力拓展城市发展空间。突出加强城市的道路交通、供水供电、污水处理、信息网络等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构建优质、配套、高效的产业发展平台和和谐秀美的人居环境。要加强城乡统一规划管理,构建合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构建大、中、小城市(镇)相互促进、相互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进城市科学合理、健康有序发展。
  
  五、合力构建中部经济增长极
  
  将以武汉为核心的长江中游地区建设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之后的全国第四增长极。长江中游及中部地区在积极接受沿海地区辐射的同时,若能够对内部力量加以积极的整合,实施城市功能的重新定位,加大体制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力度,加大共同发展的力度,就能够成为我国经济多极化发展中的重要一极。
  第一,构建坚实的交通运输网络。首先,构建中部大三角经济圈的交通运输网络,促进武汉—南阳等城市的南北发展轴和武汉—宜昌—合肥东西发展轴的形成;其次,要以武汉枢纽港为中心,将区域内已建和将建的各类港口根据物流加以规划,按各地的货源、集疏运条件和港口优势,做到大、中、小结合,功能分工明确、协作紧密的华中地区最大的港口群;最后,要加强航空港的建设,建立区域内各机场之间的合理分工,提高营运效率,并促使天河机场成为国际机场的枢纽港。
  第二,打造以武汉中心的中部增长极。武汉作为我国内陆最大的中心城市之一,无论从经济科技实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来看,还是从发挥中心城市功能来看,都应成为国家中西部大开发的龙头城市。打造以武汉城市圈为核心增长极,以郑州、长沙、合肥、南昌等为经济增长极,共同形成中部经济板块,使之成为继珠三角城市圈、长三角城市圈、环渤海城市圈之后的中国第四增长极。
  第三,培育中部核心经济增长带。中部地区的“发展极”就是发挥中部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构建沿京广线的纵向城市群,沿长江的横向城市群。依靠两大城市群的聚集、辐射和带动作用,主动承接和参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京津塘等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合作;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大改造,扩大中部地区对西部的辐射作用,以点带面,形成中部新的经济增长带。
  (6月5日 《学习时报》)
  王业强,江西彭泽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博士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产业经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