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2006年中国的国防

作者:国务院新闻办




  军分区(警备区)是人民解放军在地区(地区级市、自治州、盟)设立的一级组织,隶属于省军区,同时是地区(地区级市、自治州、盟)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省军区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设有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等领导机关。主要负责民兵、预备役部队的军事训练、政治工作和装备管理,组织实施战时动员,进行兵役登记和兵员征集等。边防军分区还负责边防部队的军事、政治、后勤和装备工作,以及边防勤务、会谈会晤和边境的管理、维护、控制等。
  人民武装部是人民解放军在县(旗、县级市、市辖区)设立的一级组织,隶属于军分区,同时是县(旗、县级市、市辖区)党委的军事工作部门和政府的兵役工作机构,受军分区和同级地方党委、政府的双重领导,一般设军事科、政工科、后勤科等部门。主要负责后备力量建设和战备工作、兵役和动员工作,指挥民兵作战等。国家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基层人民武装部,属非现役机构,配备专职人民武装干部,接受同级地方党委、政府和上级军事机关的双重领导。
  此外,地方各级人大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有关国防方面的法律法规的遵守和执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法律规定的权限,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征兵、民兵、预备役、国防教育、国民经济动员、人民防空、国防交通、国防设施保护、退出现役的军人的安置和拥军优属等工作。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驻地军事机关根据需要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协调解决本行政区域内有关国防事务的问题。
  
  四、人民解放军
  
  人民解放军着眼有效履行新世纪新阶段历史使命,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全面提高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
  完成裁军20万
  中国于1985年、1997年和2003年,分别宣布裁减军队员额100万、50万和20万。2005年底,中国完成裁军20万任务,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人民解放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压缩军队规模。陆军部队是精简重点,共减少编制员额13万余人。军区机关和直属单位、省军区系统,裁减6万余人。通过调整,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3.8%,陆军部队的比例下降了1.5%。
  精简机关、直属单位和院校。团以上机关部门共减少3000余个,团以上机关直属单位减少400余个。农副业生产机构、文体单位、驻铁路车站军代表处、物资机构等有较大压缩。全军共减少院校15所、训练机构31个。
  优化军兵种内部编成。陆军撤销部分集团军及师、团,增加实行军—旅—营体制集团军的数量,组建了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海军、空军撤销部分舰艇大队和航空兵师、团、场站,组建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面舰艇、航空兵、地空导弹部队。预备役部队减少部分步兵师,增加了兵种师(旅)的数量。
  改革领导指挥体制。通过调整总部有关部门的职能和联合作战指挥功能,完善了总部领导指挥体制。海军撤销航空兵部机关,基地改为保障基地。空军撤销军(基地)机关,组建区域性指挥所。调整后,海军、空军作战部队分别由舰队、军区空军直接领导。
  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扩大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范围,减少重复设置的保障机构。除总部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保留专用仓库和总医院外,其他后方仓库和医院、疗养院均划归联勤系统统一整合。全军共减少8个联勤分部(办事处)、94座后方仓库、47所医院和疗养院。
  改善官兵比例。全军共精简干部17万人。减少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岗位150余个,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
  军兵种建设
  陆军加速现役主战装备更新换代和信息化改造,建设精干合成、灵敏多能的新型陆战力量。优先发展陆军航空兵、轻型机械化部队和信息对抗部队。装甲兵在陆军合成作战部队中的比例进一步提高。炮兵、防空兵陆续列装新型火炮、野战防空导弹、侦察预警雷达、火控系统、情报指挥系统等装备,地空导弹与高射炮比例得到优化。工程兵与主战兵种配套发展,伴随保障和精确保障能力不断提高。防化兵初步建立与联合作战相适应的核化生防护体系,快速遂行核化生防护、核化生应急救援和反核化生恐怖能力明显增强。通信兵加强通用信息传输平台、处理平台和指挥控制系统、频谱管理系统建设,提高通信和信息保障能力。
  陆军航空兵始建于1986年,实行总部、战区、一线作战集群三级管理体制,主要装备有武装直升机、运输直升机和勤务直升机,担负空中火力突击、机降作战、地面兵力和物资的空中输送及战场勤务保障等任务。陆军航空兵重点加强快速投送、精确打击、远程突击和保障能力建设。
  海军着眼于建设一支多兵种合成的、具有核常双重作战手段的现代化海上作战力量,把信息化作为海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点,突出发展海上信息系统,加强新一代武器装备建设。完善海战场建设,重点搞好新型装备的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和作战支援保障建设。加强适应信息化条件下作战需要的海上机动兵力建设,增强近海海域的整体作战能力、联合作战能力和海上综合保障能力。改革创新训练内容和组训方式,深化海上一体化联合作战训练。加强海军作战理论研究,探索现代条件下海上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空军着眼于建设一支攻防兼备的信息化空中作战力量,减少作战飞机总量,重点发展新型战斗机、防空反导武器,加强指挥控制系统建设。突出训练的针对性和对抗性,加大不同兵种、机种合同战术训练,积极稳妥地组织新机改装和新武器装备使用训练。空军飞行员训练实行飞行院校、训练基地、作战部队三级体制,分为基础教育、初级飞行、高级飞行、作战飞机改装飞行、战术飞行五个阶段。航空兵部队主要进行空战、对地攻击和联合作战等训练,飞行员保持与担负任务要求相适应的训练飞行时间。
  第二炮兵着眼于建设一支精干有效、核常兼备的战略力量,加快提升武器装备系统信息化水平,建设灵敏高效的作战指挥控制系统,提高陆基战略核反击能力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能力。完善战场体系和后勤、装备配套建设,增强综合保障效益。深化训练改革,加强集成训练,运用科技成果提高训练质量。强化导弹核武器安全管控机制,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和技术防范措施,完善核事故处置应急手段。第二炮兵装备有多种型号的地地战略导弹和战役战术导弹。
  军事训练
  人民解放军坚持把军事训练作为和平时期提高战斗力的基本途径和重要的治军方式、管理方式,积极推进机械化条件下军事训练向信息化条件下军事训练转变。2006年6月,总参谋部召开全军军事训练会议,对新世纪新阶段军事训练创新发展进行全面部署,要求全军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不断深化科技练兵,持续推进军事训练改革,把军事训练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按照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要求,全面严格训练部队。抓好技术战术基础训练、合同战术训练和战略战役训练,坚持逐级训练、逐级合成、逐级形成战斗力。扎实开展实兵实装实弹训练和对抗性训练,在近似实战环境下训练部队。坚持科技兴训,运用现代化训练方法和手段,发展基地化、模拟化、网络化训练,不断增大军事训练科技含量,着力提高军事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着眼提高诸军兵种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大力加强联合训练。突出联合战役指挥员和指挥机关训练,强化诸军兵种部队联合实兵演练,注重各种支援力量综合保障训练,切实增强战略战役指挥员及领率机关组织指挥能力和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瞄准未来信息化战场,把握未来一体化联合作战发展趋势,开展一体化训练创新实践,积极探索作战单元内部集成、作战要素系统集成、作战体系综合集成训练的路子。
  

[1] [2]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