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要闻摘编

作者:佚名




  建立能源内部市场的目标是向欧盟的能源使用者、公民或企业,提供真正的自由选择,加大对能源领域的投资。统一的能源市场不仅要有竞争力,而且必须是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的。根据欧盟调查,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将能源生产商与销售商明确分离,设立独立的司法监控。同时,加快使用清洁能源的步伐。欧盟希望通过此举维持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地位,并提出了一个强制性目标,即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达到20%。在电力、生物燃料与空气调节3个已经使用可再生能源的领域继续增大对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未来7年,欧盟在能源研究领域的年度经费至少增加50%。目前,核电占欧盟能源消耗的14%、电力的30%。欧盟委员会建议由各成员国决定是否继续使用核电。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旨在到2020年使初级能源消耗量比目前节约20%,此举意味着到2020年欧盟将比现在少消耗13%的能源,因此,每年可节省1000亿欧元,少产生780吨二氧化碳。
  此外,欧盟将实行共同能源外交,力求用一个声音说话。欧盟将建立有效的团结机制与能源安全联络网,以便应对未来能源供应危机,并致力于发展与能源供应国之间透明的、可预见的、互利的伙伴关系。
  新政策还提出,到2020年欧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的水平低20%。欧盟委员会同时强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在《京都议定书》2012年失效后,如果其他发达国家同意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到比1990年的水平低30%,那么欧盟也会相应提高减排目标。目前,欧盟已基本完成了《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到20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的水平减少8%的目标。欧盟认为,只要花费全球GDP的0.5%就可以达到上述目标,而如果不作为,那么由此带来的损失将占世界GDP的20%。因此,全球共同努力控制气候变化,远比毫不作为要划算得多。
  欧盟委员会的能源新政策公布后,各方反应不一,但总体是积极的。能源新政策尚需经过今年春季欧盟首脑会议通过才能生效。
  (据1月12日《人民日报》)
  
  美国前总统福特逝世
  胡锦涛致电布什总统表示哀悼
  
  2006年12月26日,美国前总统杰拉尔德·福特的妻子发表声明说,福特已经去世,享年93岁。
  声明没有透露福特去世的地点和原因。
  福特2006年1月曾因肺炎住院,8月又因心脏病接受过两次治疗。去世前,福特曾长期居住在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住所。
  美国总统布什当晚发表声明,对福特去世表示哀悼,并称赞他是“伟大的美国人”。
  福特1913年出生于内布拉斯加州,1973年10月,原副总统阿格纽由于贪污丑闻下台后,他任副总统。1974年8月,时任总统尼克松由于水门事件被迫辞职,根据美国宪法,作为副总统的福特未经选举而继任总统。他于1977年卸任。1975年12月福特曾访问中国。
  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和外交部长李肇星于当天分别致电美国总统布什和国务卿赖斯,对福特去世表示哀悼,并对福特夫人及其亲属表示慰问。
  2007年1月2日,美国政府在首都华盛顿国家大教堂为前总统福特举行了正式的追悼仪式。美国现任总统布什,前总统卡特、老布什和克林顿,以及美政府内阁成员、国会议员、各界知名人士等3700多人出席。中国政府特使、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以及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出席了追悼仪式。
  布什在致悼词时向福特表达了敬意。布什说,在国家需要一位正直谦逊的领导人时,福特接任了总统职务。当福特认为国家需要跨越“水门事件”前进的时候,他作出了赦免前总统尼克松这一艰难而又有分寸的决定。
  2006年12月30日,福特遗体运抵国会大厦供民众瞻仰。布什还发布总统令,将1月2日命名为“全国哀悼日”,以表达对福特的哀悼。追悼仪式结束后,福特的遗体于当天运送到密歇根州大急流城,3日安葬在福特总统博物馆。
  舆论普遍认为,福特担任总统的全部任期加起来只有895天,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却给美国历史带来巨大改变。福特上台后一个月,就宣布特赦尼克松,并以其诚实、低调、简朴的作风改变了美国人民对白宫政治的印象,重新树立了美国民众对白宫和总统的信心。1975年4月,福特正式宣布美国退出越战,这一重大决策也受到舆论的赞赏。
  (据2006年12月28日和2007年1月4日《人民日报》)
  
  美国解密日本二战罪行文件
  
  1月21日,人民日报报道:美国“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间工作小组”日前宣布,作为该小组的研究成果,他们解密了10万页涉及日本在二战期间战争罪行的文件。这些文件证实,二战期间日本“731部队”曾进行生物战试验和细菌攻击,也证实了南京大屠杀事件。
  据报道,这些解密文件是几个美国政府部门根据《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披露法》,对各自所存的保密文件档案进行全面调查后获得的,所涉及的部门包括战略服务局、中央情报局、国务院、陆军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等,内容包括太平洋战争以及战后美国与日本的关系等。
  “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间工作小组”是根据美国国会通过的有关法案,于1999年成立的。自成立以来,该小组已经解密了约800万页有关文件。
  “纳粹战争罪行和日本帝国政府档案机构间工作小组”主席兼美国国家档案馆馆长艾伦·温斯坦说,新解密的档案将成为研究二战期间太平洋战区的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料,有助于学者们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日本的战争行为。
  最新解密的文件覆盖的历史时期主要集中在1945年前后的4年里,内容大部分是“731部队”生物战研究的情况,同时也涉及到1937年12月发生的南京大屠杀事件。文件证实,“731部队”生物武器计划主要负责人石井四郎曾于1947年6月以向美方提供生物战研究成果报告的最高机密文件为条件,换取了自身的安全。
  除新解密的文件外,该小组还推出了《研究日本战争罪行档案》一书,以帮助研究人员寻找和使用国家档案馆现存的与太平洋战争有关的档案。
  (据1月22日《人民日报》)
  
  2006年国际十大新闻 (新华社评出)
  
  12月29日,新华社评出2006年国际十大新闻(按事件发生时间为序)
  一、巴以政坛变化双方冲突加剧
  1月,以色列前进党领导人奥尔默特接替病重的总理沙龙,哈马斯在巴勒斯坦立法委员会选举中获执政地位。以巴政府互不承认并相互敌视,美国等西方国家调解力度降低,导致巴以冲突此起彼伏。以色列于6月和11月对加沙发动“夏雨”和“秋云”军事行动,造成上千巴勒斯坦人伤亡。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国家中止对巴经援,使巴经济雪上加霜。巴各方组建联合政府的努力未取得成果,巴政局出现剧烈动荡。
  二、埃及客轮红海失事千人遇难
  2月2日,埃及“萨拉姆(和平)98”号客轮在从沙特阿拉伯杜巴港开往埃及塞法杰港途中发生故障后在红海沉没,船上1000多人遇难,380多人受伤。调查显示,客轮在事发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埃及总检察长指控客轮沉没事件中的6名责任人犯有玩忽职守罪,对他们正式提起诉讼,并对逃逸海外的事故船所属公司的老板发出国际通缉令。另外,埃及行政法院还将59名涉嫌玩忽职守人员移交纪律法院审判。
  三、伊拉克安全局势恶化
  2月以来,伊拉克安全局势不断恶化,伊境内反美力量活跃,暴力袭击频仍,教派冲突愈演愈烈,数以万计的伊拉克人在冲突中丧生,约42万人逃离家园。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以来,已有60万伊拉克平民死于暴力活动,驻伊美军已有近3000人死亡。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说,伊拉克已经陷入内战。伊拉克乱局对美国内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美国民主党在国会中期选举中重新夺回参众两院的控制权,对伊政策持强硬态度的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辞职。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