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上海:三步走建成国际产业研发中心

作者:徐建辉 王海霞




  其三,采取适当措施,促进中外企业研发人员交流。技术人员之间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是企业技术扩散的重要途径。如,政府可引导中外企业按行业或职业类型成立各类企业家和研发人员协会,通过举办沙龙、开展联谊交流、开设论坛、专题研讨、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中外企业研发人员提供全方位、多层次、多场合的交流机会。
  
  突破建设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瓶颈
  
  杜德斌说,要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性的研发中心也面临不少困难,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本地企业和我国自身企业研发力量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着力提高本土企业的研发创新能力,成为上海建设国际研发中心的关键环节。因此,他建议政府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一方面要引导上海本地企业向价值链较高的技术创新方向转移;另一方面,也要吸引国内的外地企业结合上海的产业优势和技术优势,在沪设立研发中心,使上海成为国内企业的研发总部。在吸引国内企业进沪过程中,应该给这些企业在人才引进、土地批租、税收等方面与跨国公司同等的优惠条件,鼓励外地企业与上海本地企业或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研发机构。
  第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保证企业研发投入。从硅谷的成功经验来看,建立和完善风险投资机制是解决企业研发创新资金短缺、化解研发风险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制定一系列风险投资鼓励政策,为风险投资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如降低风险投资税率、减免投资盈利所得税、允许和鼓励自由组建风险投资公司等。
  第三,设立产业研发基金,提供企业研发贷款。政府可从财政中拨出专项研发基金,向企业提供低息贷款,鼓励在沪企业进行技术和产品的创新研发。政府可制定研发贷款的额度、利率和期限。研发贷款的利率应低于商业银行贷款利率。贷款的产业范围可限定在本市鼓励发展的高新技术领域,且研发贷款只能投入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对于信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和新材料产业等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贷款应予以优先发放。
  杜德斌告诉记者,目前上海人才资源国际化水平偏低,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的适应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主要表现为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大师级人才稀缺和应用型人才严重匮乏。因此,他认为上海在创建国际产业研发中心过程中应积极招募国内外研发人才、建设人才高地、促进人才资源国际化。通过积极招聘国内外科技创新人才,吸引外国留学生,做好归国留学人员的安置工作,推动大学国际化、卓越化,加强专业人才培训,鼓励跨国公司在上海设立人才培训中心,鼓励上海产、学、研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等方式大力吸引研发人才,积极构筑人才高地。
  总之,应从根本上变革城市创新体系,要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形成以企业为主、其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共同参与的结构优化的创新系统。还应该大力发展专业性研发公司,逐步培育起规模较大的研发产业,以支撑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建设。
  最后,杜德斌说,上海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创建不可能也不应该一蹴而就,其必然是一个逐步发展、阶段推进的连续过程。他倡议,上海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的建设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抓住筹办世界博览会的良好契机,在2010年左右把上海建设成为国内企业研发机构最集中的城市;第二步,再经过约10年的努力,到2020年全国基本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之际,把上海建设成为亚太地区的区域性国际产业研发中心;第三步,到205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球性国际产业研发中心,全市知识竞争力和研发创新能力高度发达,知识社会转型基本完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知识生产和知识服务中心之一。
  (1月22日《科学时报》,作者系该报记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