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7期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摘要

作者:佚名




  
  一、中国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基本国情
  
  中国气候条件相对较差,自然灾害较重。中国主要属于大陆型季风气候,与北美和西欧相比,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季节变化幅度要比同纬度地区相对剧烈,很多地方冬冷夏热,夏季全国普遍高温,为了维持比较适宜的室内温度,需要消耗更多的能源。中国气象灾害频发,其灾域之广、灾种之多、灾情之重、受灾人口之众,在世界上都是少见的。
  首先,中国是一个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国家。2005年,全国森林覆盖率仅为18.21%,草地大多是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北方温带草地受干旱、生态环境恶化等影响,正面临退化和沙化的危机,土地荒漠化面积已经占到整个国土面积的27.4%。中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万多公里,濒邻的自然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公里,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有6500多个,易受海平面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
  其次,受资源禀赋制约,中国的一次能源结构以煤为主。2005年中国的一次能源生产量中原煤占76.4%,一次能源消费量中煤炭占68.9%,石油为21.0%,天然气、水电、核电、风能、太阳能等所占比重为10.1%,而同期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构成中,煤炭只占27.8%,石油36.4%,天然气、水电、核电等占35.8%。由于煤炭消费比重较大,造成中国能源消费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相对较高。
  第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2005年底中国大陆人口(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达到13.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4%;2005年城镇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3.0%,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目前每年约有上千万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2005年中国人均商品能源消费量约1.7吨标准煤,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2/3,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第四,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仍较低。2005年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714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下同),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左右;中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2005年东部地区的人均GDP约为2877美元,而西部地区只有1136美元左右,仅为东部地区人均GDP的39.5%;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比较大,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81美元,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397美元,仅为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31.0%;中国的脱贫问题还未解决,截至2005年底,中国农村尚有2365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683元人民币的贫困人口。
  
  二、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中国影响体现在农业、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水资源、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等领域。
  对农业的影响主要是:中国的春季物候期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前了2—4天,未来气候变化因素将使中国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增加,农业成本和投资需求随着生产条件的变化会大幅度增加,潜在荒漠化趋势增大,草原面积减少某些家畜疾病的发病率可能提高;
  对森林和其他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近50年来中国西北冰川面积减少了21%,西藏冻土最大减薄了4—5米,未来中国森林类型的分布将北移,虽然森林生产力从热带、亚热带地区到寒温带地区均有不同程度增加,但森林火灾及病虫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可能增高,对大熊猫、滇金丝猴和藏羚羊等珍稀物种的生存环境可能产生较大影响;
  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是水资源分布的变化,未来50—100年,气候变化将可能增加中国洪涝和干旱灾害发生的概率,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形势不容乐观,西北一些省份水资源供需矛盾可能进一步加大;
  对海岸带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主要是海岸侵蚀和海水入侵,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退化。
  此外,气候变化对人体健康、大中型工程项目建设、旅游业和能源供应等也将产生一些不利影响。
  
  三、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为对发展模式、能源结构、自主创新能力及农业、林业、水资源和海岸带等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挑战。
  在发展模式方面,世界上目前尚没有既有较高的人均GDP水平又能保持很低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先例,未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必然还要持续增长,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将使中国面临挑战。
  在能源结构方面,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以煤为主的国家,由于调整能源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着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为主的能源资源和消费结构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不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使得中国在降低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方面比其他国家面临更大的困难。
  在能源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最终要依靠科技,中国目前正在进行的大规模能源、交通、建筑等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不能及时获得先进的、有益于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则这些设施的高排放特征就会在未来几十年内存在,这对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森林资源保护和发展方面,中国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保护林地、湿地的任务加重,压力加大,再加上生态环境脆弱,现有可供植树造林的土地多集中在自然条件较差的地区,给植树造林和生态恢复带来巨大的挑战。
  在农业领域,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农业气象灾害多发地区,而且也是一个人均耕地资源占有少、农业经济不发达,适应能力非常有限的国家,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确保中国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对中国农业领域提高气候变化适应能力和抵御气候灾害能力提出了长期的挑战。
  在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大江大河、重要城市和重点地区的防洪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用水,确保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保护好河流生态系统,是水资源开发和保护领域长期面临的挑战。
  在沿海地区和海岸带领域,由于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河口海水倒灌等问题,是沿海地区面临的现实挑战。
  
  第三部分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保障经济发展为核心,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为重点,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支撑,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为保护全球气候做出新的贡献。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要坚持六项原则,即: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遵循《气候公约》规定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减缓与适应并重,将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有机结合,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以及积极参与、广泛合作的原则。
  到2010年,中国将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一)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相应减缓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使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总量(包括大水电)在一次能源供应结构中的比重提高到10%左右;煤层气抽采量达到100亿立方米;力争使工业生产过程的氧化亚氮排放稳定在2005年的水平上;推广农业新技术,加大沼气利用力度等措施,努力控制农牧业甲烷排放增长速度;努力实现森林覆盖率达到20%。
  (二)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力争新增改良草地2400万公顷,治理退化、沙化和碱化草地5200万公顷,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力争实现90%左右的典型森林生态系统和国家重点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比重达到16%左右,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力争减少水资源系统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基本建成大江大河防洪工程体系,提高农田抗旱标准;力争实现全面恢复和营造红树林区,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海平面上升造成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损失。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