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着天上掉馅饼

——谈依赖心理




  小时候听老人讲过一个懒人的故事,说是有个人从小娇生惯养,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小时侯依靠父母,后来父母去世就依靠妻子。有一次他岳父病了,妻子要去探望,可是这几天丈夫怎么生活呢?就给他烙了张大饼,中间挖了个窟窿,套在他脖子上。心想,这张五斤面的大饼,足够他吃几天的了。殊不知等到她返回来时,丈夫已经饿死了。原因是她丈夫只吃掉嘴跟前的大饼,剩余的大饼没有帮忙拿到嘴边,就活活饿死了。这个人的悲剧就出在他的依赖心理。从小就依赖别人,成年之后就轻而易举地转移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其危害性就非同小可了。
  依赖心理,又称惰性心理,它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想办一件事不敢独立去做,总是想跟他人一块去做;遇事没有主见,总是等待别人作出决定;不相信自己,不敢讲出自己的见解,怕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对领导唯命是从,让干啥就干啥,生活平稳,少烦恼,等等。就其本质来看,依赖心理是一种懒惰的心理表现,依赖别人,自己不必动脑筋,费精力。不管是天红地绿,都不会因独出心裁而承担责任。至于在婚姻家庭生活中,这种依赖明显地表现为夫妻间的依赖和子女对父母的依赖。如有的家庭男人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说一不二,使得妻子唯唯诺诺,不敢出大气,这样做的结果是妻子完全处于依赖状态,对什么事也不再动脑筋。有的家庭对孩子管得过严,包得过宽,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事都不用他操心,想要什么父母都给办到。久而久之,用进而废退,孩子就不再操心,同时也淡化了奋发意识和进取精神。从心理学角度看,依赖心理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生活选择。当你选择依赖时,就会使你失落独立的人格,变得脆弱、无主见,成为被别人主宰的可怜虫。
  然而,依赖心理也并非是一种顽症,是可以逐步克服的。树立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生存能力,是克服依赖心理的首选目标。国外有部电影叫《熊的故事》,写的是熊妈妈生了两只小熊,在哺乳期过后,熊妈妈教给小熊怎样捕鱼,怎样爬树,怎样寻找食物和遇到危难时怎样保护自己。等到小熊基本学会之后,熊妈妈就悄悄地离开,由小熊们自己去开拓生存的空间。这部电影告诉我们,对孩子从小培养独立的生存能力,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独立的人格,培养自主的本能行为。一切自己动手,自然就与依赖无缘了。对于已经养成依赖心理的人来说,那就要用坚强的意志来约束自己,无论做什么事都有意识地不依赖父母、妻子或其他的人,这就不必按照他们的思维方式思考,也不必遵从他们的意见办事。同时自己要开动脑筋,把要做的事的得失利弊,考虑清楚,心里就有了处理事情的主心骨,也就敢于独立处理事情了。
  树立人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一些没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生活懒散,消极被动,常常跌入依赖的泥坑。而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人,都有一种实现抱负的雄心壮志。他们要求自己严格,做事认真,不敷衍了事,马虎草率,具有一种主人翁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与依赖心理相悖逆的。选择了这种精神,你就选择了自我的主体意识,就会以依赖他人而感到羞耻的。
  单独地或与不熟悉的人办一些事或做短期外出旅游。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锻炼独立处事能力。自己单独地办一件事,完全不依赖别人,无论办成或办不成,对你都是一种人格的锻炼。与不熟悉的人外出旅游,是由于不熟悉,出于自尊心和虚荣心,你不会依赖他人,事事都得自己筹划,这无形之中就抑制了你的依赖心理,促使你选择自力更生,独立的人生原则。

 


映芳E书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