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娜拉不是你那样
——谈出走心理
娜拉是挪威著名作家易卜生的名作《玩偶之家》的人物,她本来很爱她的丈夫海尔茂,在海尔茂身染重病时,她经柯洛克斯泰之手偷偷地借了一大笔钱给丈夫治病。后来海尔茂要辞退柯洛克斯泰,娜拉为其说情,劝丈夫不要辞退他。海尔茂为此勃然大怒,骂娜拉是“坏东西”、“伪君子”,根本不听娜拉的解释。娜拉由此认识到海尔茂的真实面目,她不再愿意做家中的花瓶,决心冲破宗教和旧道德的束缚,她打开门走出去,门砰的一声在她身后关上了。娜拉的出走,是出于反抗宗教和旧的道德束缚,也是为了报复心目中只有自己的名声、地位的自私的海尔茂,反映了娜拉女性意识的觉醒。因此在当时的历史境遇中娜拉的出走是有进步意义的。老托尔斯泰在晚年也离家出走,跑到一个小火车站倦缩了一夜,因着凉而患病以至身亡。他的出走与娜拉不同,是因为与老伴发生口角,一气之下而出走的。
出走的行为,今日仍不乏见,不过绝大多数是不能与娜拉相比的,却与老托尔斯泰相近似。虽说今日的出走也是出于对某件事的气愤,可是却得不到人们的同情,甚至还会受到人们的谴责。这类事是不胜枚举的。譬如,有个年轻的女人爱上了本单位卫生室的一个医生,双方都离不了婚,他们就抛下爱人和孩子一起出走,至今下落不明;有个初中生纪律散漫,学习落后,不爱劳动。在一次做教室卫生时,心有怨气,故意踹坏桌凳三四个。班主任教育他,他还推脱责任。班主任就让他请家长来学校交换意见。家长一听此事,觉得自己脸上无光,火冒三仗,举手便打。他便跑出家门,一连几天不归。这两种出走其实是一种心理病态的反映,显然是不具备娜拉出走的社会意义,得不到人们的同情。因为娜拉出走是对准当时的夫权社会,为突出女性的人生价值和自尊,不是像他们那样为了一己私欲或固执己见而出走的。
具有病态的出走心理的人一般是遇事想不开的人,考虑问题往往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固执己见,钻牛角尖。这样的人性格内向,情绪低沉,总是以消极的态度看待事物,对事物的结局也总是做悲观的估计。他们考虑问题常常是把思维听就在某一点上,按着偏执的思路走下去。像那两个情人本来按合法手续可以离婚后再结合,完全没有必要抛家弃子地出走,那个中学生自己本来犯了错误,只要正确地对待,老师和家长都不会怎么他,可是由于他们这些人的心理缺欠,使得他们遇到问题想不开,按着自己偏执的思路想下去,总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总觉得自己委屈,执迷不悟,自己干扰自己,于是就选择了出走而不顾家人如何惦念、寻找了。这种病态心理作怪不只会使自身受到许多困难和险阻,也给家庭造成极大的负担。
对于有这种出走想法的人,我们首先劝告你提高心理素质,及时排除心理障碍。心理障碍是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它是指人在观察、分析问题时,往往固守个人狭隘的知识经验,不能把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的心理因素,因而做出错误的决断。出走的人一般是有着这样的心理障碍,使得他们遇事在狭隘的小圈子里徘徊。这时如果能跳出自己划定的小圈子,事情就会出现积极的转机,迎来一个乐观的春天。要排除这种心理障碍就应该不断提高知识水平,加强思维方式的学习,学会拓展思路,摆脱偏见。遇事要沉得住气,反复考虑,多与人商量,这就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不再因想不开铤而走险。
在你产生出走想法之时要想一想你要干什么,想对谁施加压力?譬如那个中学生出走,时想给老师还是给家长施加压力呢?你本身有过错,老师批评你是对的,你推卸责任,让你找家长,至多是个方法问题,不涉及老师迫害你。家长因你不争气,非常气恼,这是恨铁不成钢,不是家长歧视你。这就是说,你出走的目的性模糊,不是有针对性的反抗行为,而只是你怕挨家长打,是心里有愧才出走的。这是完全划不来的行为。这种对抗性的无目标的出走行为,只能暴露自身的性格弱点,等于是自我惩罚。
即使是你认为是有目标的出走,也要设想出走后的结果。譬如那两个情人的出走,到了外地你们可以自由自在地享受非婚的情爱,可是你们今后依靠什么生活?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说:“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他估计娜拉出走后“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对那对情人何尝不是如此?砸掉自己的铁饭碗而走这样的“钢丝”,实在是欠考虑的。再说,你们的行为除了让亲人、子女着急、上火,甚至急得得了病之外,你们也不会觉得这种爱是幸福的,从中能得到什么益处呢?如果把这些具体的问题都考虑到,就说明你们已经从牛角尖里钻了出来。
最后应认识到出走行为会造成对自己身体的伤害。离家出走,生活无保障,饭无处吃,寝无处安,甚至餐风露宿,乞讨度日。为什么有个好端端的家要走到这一步?在这种情境下,你会感到沮丧,后悔,也会恨那些与你出走有关的人,但这又何济于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这种肉体的摧残和精神的沮丧就严重地损害了你的身体健康,手损失的还是你自己。笔者认为出走者只要认识清楚这些具体的问题,你的心理素质就会得到提高,就能摆脱偏见,不走邪路。
|
|
|
映芳E书制作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