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修辞学科的发展与语言研究

作者:本刊记者




  概念整合与语形的整合要结合起来研究,不能光讲概念整合,还要看语言形式的表现。在昨天的报告中我谈到,整合主要有压缩和隐退两种方式,语言形式的相应表现有:由重变轻,由长大变短小,由自由变黏着。这就是语言的象似性,所谓的iconicity,意思是:语言结构是我们经验结构的模型。我们体验这个客观世界,形成一个经验结构或者说概念结构,而语言结构就像似于这个经验结构。如戴浩一的时间顺序原则(例如“他跳在马背上”和“他在马背上跳”)e,在经验结构哪个在先哪个在后,语言结构上同样地以这样的先后顺序表达了出来。语言学研究要把意义与形式结合起来,而形式既包括显性形式,也包括朱德熙先生所说的隐性形式。在语言学领域内,谈论没有形式区别的意义区别是没有意义的。
  2.概念整合理论与汉语语法修辞。Fauconnier等的概念整合理论中,整合的过程都有两个关系对应的输人空间,两个域(spaces),都有a:b::x:y这样的一个格局。Fauconnier主要关注的就是这类隐喻性的概念整合,隐喻就是要两个域之间相似关系的投射。这种整合犹如两根绳子各取一股重新拧成一根,可以叫做“糅合型整合”。但在解释汉语的语言现象时,有其不足的地方,因为汉语中还有大量的是“两根绳子各取一段重新结成一根”的情况,可以叫做“截搭型整合”。汉语动结式是因果整合的结果,如“追累”“打败”,“追”和“累”的整合、“打”和“败”的整合,都是两个相关概念的整合,不涉及两个对应的概念域,属于“截搭型整合”。实际上,Fauconnier等的书中也专门谈到因果整合,因和果的联系是人的认知上最基本的联系之一,因果整合的现象在日常生活当中遍地都是,在语言里也是一样。需要强调的是,在修辞及其他研究中,都要从语言实际出发,不要被已有的理论框住。
  3.整合与构式意义。构式语法中的构式义的来源,虽非全部,但很重要一部分是从整合来的。“王冕死了父亲”,生成语法认为是从某个基础句式如“王冕的父亲死了”派生出来的,但是按照构式语法的思想,句式本身有独立意义,这两个句式之间没有派生、推导、转换的关系。“王冕的父亲死了”只是陈述“王冕的父亲死了”;而“王冕死了父亲”有“受损害”的意义,不仅陈述“王冕的父亲死了”,还陈述“王冕因此而受损害”。从整合的角度看,“王冕死了父亲”是“王冕的父亲死了”和“王冕失去了某物”两个句式整合的结果,“因此而受损”就是整合后的浮现意义。
  4.浮现意义及其层次。浮现意义是一种整体的、创新的意义。例如,“笑死”一般语法书说它是个表示程度的动补结构,但是它不仅表示笑的程度深,还有一个“致使”的意思:“使笑”。在昨天的报告中谈到的例句“我要被中国男人笑死了”,有一个意思不是“中国男人笑我”,而是“我笑中国男人”,“中国男人使我笑死”,这就是“笑死”的致使义。这个致使义就是“笑”和“死”整合的产物。同样,“追累”这个动结式,“追”本身没有使动用法,但与“累”整合成为一个整体后,就有了“使追”的意思,“你都追累了我了”意思可以是“你使我追”。“你老让我吃都吃腻了我了”,“你老让我唱都唱累了我了”是同类例子——“吃”、“唱”本身没有“使吃”“使喝”义,但构成“吃腻”“追 累”后就有了“使吃、使唱”的意义。要说明的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不是说部分不起作用,只不过整体的意义没有办法完全靠部分推导出来。浮现意义的产生究竟要受哪一些条件的制约,肯定跟参与整合的成分有关系,比如动结式里动词及补语的词义等,那就值得深入研究了。
  也许从宽泛的意义上来讲,两个东西弄到一块以后,总是会有新的意义浮现,只不过浮现意义的层次不一样,有的是模式化的意义,比如修饰意义(“大树”中的“大”修饰“树”),已经不认为它是一种很特殊的浮现出来的意义,因为已经模式化了。“浮现意义刚出来的时候,很新颖,很新鲜,但是老这么用以后就磨损了。”
  又如,“被”字句和“把”字句。刚开始的创新都跟主观表达有关系,我主观上要表达一种感情、要凸显某一方面的意义,然后需要一种创新的说法。“把”字句、“被”字句刚开始的时候,“被”字句就是要凸显一种“被处置”的意义,“遭受”义,“把”字就是要凸显一种“主动的处置义”,里面寄寓了说话人对处置对象的一份同情、一种理解。那么,用久了以后,这个主观意义就消磨了:“被”字句老用老用,这种主观的“被处置”的意义就消磨掉了,所以就向中性发展,中性化了。中性化以后,当人又要表达这种强烈的主观性时,他就找一个新的替代形式。
  替代形式最简单的例子是表程度的副词,历史上替换了多少次?现在北方人用“挺”“蛮”等词,因为老用“很”就不“很”了嘛。用“很”本来就是要表达一种主观的、强烈的、程度很深的意义,但老用“很”这种意义就不明显了,所以要换一个形式来表示。下面还要谈到的隐喻句和直陈句的浮现意义也有着明显与不明显的差异。
  5.概念整合的过程。凭什么把这两个概念而不是那两个概念整合起来?概念整合实际上是“意在言先”,先有一个意思要表达,有一种主观感情要表达,有一个创新的概念要表达,然后在语言中找,找两个相关的概念表达形式,把它们整合在一起。 因此,既有意义的创新也有形式的创新。
  6.修辞研究与概念整合理论。所有隐喻的形成和理解都可以看作是概念整合过程,比较典型的隐喻句,比如“那个外科医生是个屠夫”,整合后的浮现意义很显著,因为它两个域虽然是对应的,有一个抽象的共同意义“动刀子”,但是两者的目的和手段有比较大的差异。相对地,直陈式的句子如“50年代那个长辫子姑娘是我现在那个剪短发的妹妹”,虽然也是两个域的整合,浮现意义就不太显著。
  从概念整合的观点看,修辞研究正可以通过考察那些创新的语言现象,揭示一般语言背后的机制。
  
  三、修辞学及语言学研究的原则、方法
  
  1.从语言事实出发
  在语言研究中,不能从理论到理论,给理论牵着走,既要进入理论又要跳出理论,以研究实际的语言现象为本。对有价值的理论兼收并蓄,但更根本的是要从语言事实出发解决问题,“要从语言实际出发,语言实际当中有什么东西我们就建立什么理论,不是跟着理论走,而是要跟着语言实际走。”
  诚然,理论和事实是一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研究深入以后,理论可以帮助发现更多的语言现象,这些语言现象原来没有注意到;反过来,新发现的现象又会来改进已有的理论。关键是在语言事实上要有新的现象发现。写文章讲来讲去,讲的跟前人讲的没有本质的差别,做这样的东西,把青春浪费掉了;在理论上不能追热闹。目前语言学界存在着“认知语言学旋风”,有认知语言学热,我也在搞这个东西,不要追这个时髦。要从实际出发,一个问题,人家原来用老的办法解决得怎么样?假如已经解决得很好了,或者是生成语法,或是传统语法,都已经解决得很好了,我再用认知语言学的一套术语重新去给它弄一弄,有什么必要呢?那简直是浪费生命!一定要心里明白,我做这个题目确实是人家没有解决好的,它的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然后我才需要用一种新的理论来解决。
  借鉴国外理论方面,目前大部分还都是在简单地反复介绍,给理论束缚住了。当然,过去有忽视理论和方法的不好的地方,但也不要反过来,给理论牵着鼻子走,还是要从语言事实出发,“我们研究的对象是语言而不是语言理论。”
  
  2.形式和意义相结合
  这是修辞学及其他语言研究都须坚持的原则。语言学研究的意义是有形式表现的意义。语言学家要坚持意义与形式相结合,意义的区别在形式上看有哪些表现。语言学家光是讲意义上、概念上的区别,而不跟形式结合起来,谈论这个意义是没有意义的,就是说,“没有形式差别的意义差别,语言学家来谈论它是没有意义的,对哲学家有意义,对语言学家没有意义。”
  两个小时很快就过去了,可是与会师生都感觉意犹未尽。大家都期待日后能继续得到沈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沈先生愉快而谦逊地表示愿在以后的语言研究中与大家共同进步。
  (根据现场录音整理,并经沈先生审阅)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