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修辞与语言陌生化
作者:俞允海
特别难懂的词语,但它们的搭配却是十分新奇的。“旧船票能否登上你的客船”、“天涯路是你的漂泊”这些话,从语法上讲是文理不通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会使用的,但放在歌词中,不仅不影响人们的理解。更使歌词魅力四射。这就是陌生化的作用。
三、语言陌生化的“度”
语言陌生化是语言魅力产生的根源,在文学作品、广告语言、歌词等艺术语言中,语言的陌生化现象随处可见。然而,语言陌生化并不是随意所欲地制造人们无法理解的词汇,它只是利用人熟悉的语言符号,采用一种新的表达形式,给语言以新生命力。语言陌生化不可能脱离原有的语言符号,只是对它的表达形式加以改变而已。
尤里·梯尼亚诺夫认为,赋予语词以崭新面目的途径在于更新词汇结构和功能结构,也即更新语词的语境。常见的手段就是利用语言组合的超常性。指的是陌生化语言因自身的整体性结构,通过语词的内存和张力,打破一般语言线型排列的组合方式,使语意变得灵活生动、丰富多彩。在陌生化的压力下,普通语言通过语法修辞等手段,被强化、浓缩、扭曲、套叠、拖长、颠倒。语言因此而‘变得疏远’。从而使熟悉语言突然变得陌生。如:
曾经/雨夫人的孩子我是
——余光中《雨季》
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悸动的花季
——舒婷《路遇》
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我曾经是雨夫人的孩子。”“悸动的铃声把碎碎的花香抛在花季。”这里采用语序颠倒的手法,改变了以语言的固定节奏,体现了语言的弹性美,形成了无理而妙的意境,语言的表现力也得以提升。
现在又到了灯亮的时候,/我喝了一口街上的朦胧——卞之琳《记录》
“朦胧”原为形容词,在这里活用为名词,写出了诗人独特的感觉。
应该说,所有语法、修辞手段的运用都是语言组合的超常性的一种,其目的是为了显示语言的陌生化。
然而,语言陌生化并不是一味追求新奇,致使文章晦涩难懂。陌生化也并非是越陌生越好,它必须切合一定的语境和接受心理。语言的自动化会让人产生厌烦心理,致使原本生动的语言变成“陈词”、“滥调”,丧失了可感性,变成干巴巴的记号,导致语言魅力的减弱。因此语言要陌生化,恢复语言意象的可感性,重建语言的审美功能。但是语言的过度陌生化,会偏离受众的接受能力,致使语言的被阻隔,同样会影响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陌生化必须有一个度,语言不能无限度的“陌生化”。陌生化要利用人们比较熟悉的语言单位,加以各种组合和变化,或赋予新含义。这样做,可以让受众对语言既有所了解,又具有新鲜感。正因为对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有一定的了解,受众才有理解话语意义的基础;也正因为语言有新鲜感,受众才会对语言产生兴趣和关注,语言才会发挥影响受众的作用。
修辞的宗旨就是不断追求语言的陌生化,不断创新陌生化的手段与方式。语言应用者对陌生化的不懈追求,将使语言永远具有感人的魅力。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