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表达语境:话语接受效果的一种制约因素

作者:张春泉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
  提要 两次对照试验表明,表达语境是话语接受效果的一种制约因素。表达语境对于话语接受效果的制约具有文体选择性。表达语境中的态势语及副语言特征直接影响话语接受效果。作为表达语境的构成成分的文内解释性因素对于话语接受效果也有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表达语境话语接受效果 实证研究
  表达语境即通过话语本身体现或表征出来的语言环境,含通过话语直接表达出来的表达者的有关资讯、表达时的时代背景、表达中的情景及文体等。话语即是言语作品,话语有其语义内容。表达语境是与接受语境相对待而言的,接受语境是指接受者接受特定话语时的主体情况、场合情景等。在我们看来,表达语境、接受语境均为宏观语境。一般所说的上下文语境(context)则属于常观语境和微观语境。本文主要考察宏观语境。
  表达语境是话语接受效果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接受主体的受话心理结构是接受者对表达语境的认知程度的重要反映。在我们看来,接受语境中受话心理是主导因素。这里的受话心理主要包括受话心理结构和受话心理过程。表达语境可以转化为接受语境。接受者对表达语境的认知程度往往形成受话心理结构(含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等)的主要内涵。
  表达语境与话语接受效果有着较为密切的关联。表达语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话语接受效果。这从笔者所做的一项试验即可看出。本项试验旨在从相对实证的角度通过对照,考察表达语境之于话语接受效果的制约,兼及表达语境与接受主体之间的关系。本项试验共进行了两次(分别于2002年10月、2005年10月进行),之所以做两次,旨在考究本试验结果的可重复性。结果表明,在高中及大学一年级阶段,这一试验是可重复的。
  第一次试验的受试为北京京源学校高二年级学生(2004届)。第二次试验的受试为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0509班、0508班学生。每次调查均分两组进行,第一次每组47人,第二次每组25人。且每组成员不是同一个班级,但是同属一个学校一个年级,第二次试验的受试还是同属同一个系(中文系)的学生。之所以选择同一个年级是为了保证受试在总体上的话语接受能力相当,选择不同的班级是为了确保试验过程中相互之间没有干扰,没有心理影响。这些都试图提高试验的信度。
  试验主要是让学生阅读内容主旨完全相同的两份试卷。但试卷的题名不同,我们将二者分别命名为“名篇片段鉴赏”和“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并且,尤为重要的是,《名篇片段鉴赏》中的一些解释性因素(含作者、写作时间、时代背景、文本话语中的副语言特征及动作举止等表达语境)在《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中均被笔者有意略去,以期形成对照。试验以受试对四个言语片段鉴赏后给分的高低为对照的参照点。第一次试验在教师的协助下在教室进行,第二次试验也是在教师的协助下在教室进行的,由笔者全程主持。
  
  一、试验步骤
  
  两次试验的步骤相同。
  我们首先选取了四个言语片段(分别为:鲁迅《秋夜》中的“我的后花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至“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曹禺《日出》中的“方达生张先生,我们见过。”至“方达生(微笑)谁知道?”;林徽因《小诗》;老舍《月芽儿》中的“是的,我又看见月牙儿了”至“它唤醒了我的记忆,像一阵晚风吹破一朵欲睡的花。”并将这四个言语片段制成两份试卷(或称“问卷”)。
  第二步,将这两份试卷分别命名为《名篇片段鉴赏》、《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之所以将试卷冠以如上之标题,其一是为了将二者区别开来:其二是不给学生以冗余的心理暗示。这些均是为了尽量提高试卷乃至试验的可信程度。
  第三步,分别将这两份试卷印制完好,分发给两组受试,使他们人手一份。
  第四步,分发试卷,并简要告知学生在试卷上的操作“规程”。
  第五步,受试做问卷,给四个言语片段打分。
  第六步,回收问卷。两次试验问卷的回收率均为100%。
  第七步,处理问卷,主要是统计出相应的结果。
  二、问卷的差异
  两组受试所做的问卷的差异具体表现为:
  1.试卷名不同:二者分别为《名篇片段鉴赏》、《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均将试卷名置于该卷的首行居中位置。
  2.试卷中的四个片段在言语形式上的不同之处具体体现为:
  (1)《名篇片段鉴赏》(一)较《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一)多出:
  (鲁迅《野草·秋夜》,写于1924年9月15日。其中有些文字较隐晦,据作者后来解释: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了。(鲁迅《二心集·(野草)英文译本序》)
  (2)《名篇片段鉴赏》(二)较《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二)多出:
  (愣住,忽然),(忍住笑),(忽然走到达生面前,用力地握着他的手,非常热烈地),(低声),(微笑),(曹禺《日出》,第二幕。陈白露:在某大旅馆住着的一个女人,二十三岁;方达生:陈白露从前的“朋友”;张乔治:留学生,三十一岁)。
  (3)《名篇片段鉴赏》(三)较《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三)多出:
  (林徽因《小诗》,原载《文学杂志》1948年5月第2卷12期)
  (4)《名篇片段鉴赏》(四)较《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多出:(老舍《月牙儿》,原载《国闻周报》第12卷12期,1935年4月)
  (5)《名篇片段鉴赏》(二)中的“方达生”、“张乔治”、“陈白露”分别于《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中换成“甲”、“乙”、“丙”。
  以上多出部分均以加粗行楷标出,并用括号置于括号内。应该说,这些多出部分较为醒目,足以凸显二者之不同。
  简言之,《名篇片段鉴赏》比《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多出部分均为:作者名;语言片段的出处;写作或发表的具体时间。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话剧(片段二)中多出部分为人物介绍(含人物的性别、年龄、身份等)、对话言谈的场合、动作、表情、神态等表达语境因素。
  
  三、试验结果
  
  通过对回收的问卷累计加分,得出两组相应的名篇片段的话语接受情况。
  第一次的具体结果是:
  “《名篇片段鉴赏》组”(共47人)中:片段(一)共计得分189分,片段(二)共计得分144分,片段(三)共计得分186分,片段(四)共计得分207分。
  “《看看你的感觉准不准》组”(共47人)中:片段(一)得分166分,片段(二)得分125分,片段(三)得分197分,片段(四)得分210分。如下表(表1)所示:
  第二次的具体结果为:
  “《名篇片段鉴赏》组”(共25人)中:片段(一)共计得分107分,片段(二)共计得分96分,片段(三)共计得分104分,片段(四)共计得分114分。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