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话题可以作为语体统计分析的一个参项

作者:杨 彬




  0、引言
  在计算机科学和数理统计方法被引入传统的语言学科研究之后,语体研究又出现了新的局面。随着学术研究精密化的要求更受重视之后,人们注重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一定质态的事物所具有的量的规定性。伴随这种思潮,语体研究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运用统计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的论文及专著,如曹聪孙的《言语风格统计学试说》、寸镇东等的《朱自清散文言语风格特点及成因》、郑荣馨《论统计方法在语言表现风格研究中的运用》等,王德春、陈瑞端的《语体学》。这些论文或专著都强调统计方法在语体言语功能风格研究中的作用。在研究的过程中,注重设立某些参项进行统计,从而对语体特点进行量化说明。据曹聪孙《言语风格统计学试说》中的归纳,常见的语体统计参项主要有词汇总量、词类比率、词频、平均句长、句型等十二项。可以说这些统计参项,都是语言的实体性要素。目前的语体分析,只注重统计这类要素,因而使得语体统计分析研究难以取得更大的进展。
  1、语体统计分析应该注重关系性要素
  1、1语体是指具备相似交际功能和近似体式结构的语篇所共同具有的语言特点体系。语体虽然是“抽象实体”,但语体的研究是以具体的语篇为基础的,对于语体和语篇的关系,李熙宗先生(1994)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无数在格式类型上相同的具体语言作品共同隶属于一定的文体;而某些交际功能相同的文体集合成整体形成‘文体集合’;‘文体集合’所具有的语言特点的综合体系,即语体。”客体世界是多维的复杂的,作为反映客体世界与人脑相互作用结果的语篇,就其宏观的整体而言,是按线性一维的方式展开的。但是一维的展开模式很难比较充分地反映多维复杂的客体世界,要想较好地实现反映客体世界的目的,必须在主线推进的过程中,附加必要的枝节(支线),以便延展丰富主线的信息,因此,在文本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得讲究展开的方式及主线和支线间的内在关系。作为具体的功能单位,语篇强调内部的连贯、统一,语篇的特定功能、特定风格特点是由语篇的整体结构所产生所具有的。因而,对于语篇的分析,不能局限于结构内部的实体性组成要素,更应该注重要素间的组构关系以及结构整体。
  1、2有的学者(2005)提出语体分析的统计单位可分为三类:1)实体性的,如拼音字母(音素)、音节(或字、语素)、词、词组、句子、句长等;2)类型性的,如句型、句类、词语成色(性质),如国际词或外来词、术语、方言词、古语词等,句子的结构特征,如开端结构和结尾结构等等,语段的过度成分或转折成分等等;3)格局性的,如章法构造因素:篇章的起端结构、承转结构和终端结构、某些程式的组成部分,等等。
  依据上述的分类,我们可以说目前的语体统计研究存在明显缺陷:偏重实体要素的统计,而缺乏对语体体系中关系要素的观照。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王德春、陈瑞端(2000)依据韩礼德的功能理论,设计了一套统计参项,其中包括一些结构类型性的项目,如插入语、主位结构、句类和句型等,这是可喜的现象。毋庸置疑,仅仅关注实体性要素是远远不够的,正如索绪尔的“氢氧都不具备水的特性”的经典类比所揭示:只注重事物中的一些实体要素,并不能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特性。更何况,如果我们注意的只是一些表层的次要的实体要素,则依此所得到的结论必然不可信。然而要想认识作为抽象实体的语体,我们又无法不求助于语体所由组构的实体要素,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找到语体体系中独特的包含明显关系特性的实体要素。这种实体性要素要能够既联系着结构,又关联着功能。
  任何一种语言,既具有一切语言的共性,同时也具有区别于其他语言的个性特征,只有认清楚其个性特征,才能更好地认识一种语言的各种现象。现在,汉语中为语言学家共同认可的就是其话题突显的特性。话题(也有人称为主题)、话题串等相关的概念在汉语研究中出现频率极高,汉语“话题注重”的特性受到愈来愈多的讨论,愈来愈多的语言学家已经注意用话题理论来认识、解释汉语中的诸多语言现象。下文将分析话题能够作为语体统计分析重要参项的理据。
  2、话题可以作为语体统计分析参项的证明
  2、1话题是结构和功能的交汇点
  话题,有的又称主题,它是现代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话题在汉语研究中的重要性正被愈来愈多的语言学家所注意,尽管他们的观点各异,但在“话题在汉语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这一点上,他们的认识是一致的。特别是在李钠和Thomp-son提出“主语一话题类型学”的理论并主张汉语应归入话题优先性语言之后,关于话题的研究出现了繁盛的局面。话题问题不仅涉及到如何看待和分析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而且它还关系到汉语的功能表达,关系到汉语语篇生成过程中语句的删略组构等一系列问题。因而无论是形式主义学派还是功能主义学派,都对话题现象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因为话题在语篇中间具有独特的地位和特性,可以说“话题正是结构和功能的一个交汇点”(徐烈炯刘丹青1998)。正如很多人承认的那样,话题是句子中的结构成分或者至少是与结构有密切关系的成分,然而其名称本身又显示了明显的功能色彩。我们认为不仅在句子中如此,在语篇中间,话题也具有同样的特点。因为话题连接着形式和功能两头,我们才主张把话题当作是认识语体体系的重要标志。话题既可以看作是语篇中的实体要素,它又在语篇的展开过程中显示了重要的关系特性。因而分析话题在语篇中的选择分布状况,可以避免曹聪孙所归纳的统计参项的偏于实体的缺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语篇乃至语体。
  2、2语篇生成机制研究对话题作用的证明
  可以说,语篇是人们认知活动的显性表现,然而人的认知活动是如何转化为语篇的呢?美国语言学家切夫(Chate)及其他一些学者曾做过实验试图探索这个问题。他们的做法是将一段电影默片播放给操持不同语言(如英语、印地安语、西班牙语、日语等)的受试者观看,受试者看完之后被要求复述电影故事的内容,并被录音。切夫及其他学者分析所收集的录音材料后发现,受试者的复述大同小异。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把电影内容分为若干事件(Episode)来进行记忆的,这表明最初留在受试意识中的是反映这些事的映象而不是语言。切夫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认为:语篇的生成是人的意识或者通过直接感知或者通过回忆激活储存在记忆中的认知映象,并将之言语化的结果。切夫将言语化的过程分为三类,其中第一类是与内容相关的过程。即说话人赖以用某种方式组织认知映象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细分为三块:1、切块过程,即是将认知的复杂事件切分成若干块,如看电影这一事件可以切分成购票、入场等,而购票等块又可以进一步切分。2、陈述过程,即说话人对各种事物赋予角色,以构成陈述结构。3、范畴化过程:指说话人对物体进行指称、时、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