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藏词的产生及其词汇化

作者:郭焰坤




  (集美大学中文系,厦门361021)
  提要 藏词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它产生于诗歌、骈文对历史典故、成语的变通用法,即为解决在字数有限制的简短的句子形式中大量用典的矛盾,裁割事典或成语以成词而形成的。
  关键词 藏词 用典 词汇化
  藏词始于东汉兴于魏晋南北朝。主要与诗歌、骈文的特殊文体形式有关,波及散文。藏词产生于诗歌、骈文对历史曲故、成语的变通用法。
  实际上,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本就认为藏词与用典有关,因为陈先生定义藏词:“要用的词已见于习熟的成语,便把本词藏了,单将成语的别一部分用来在话中来替代本词的,叫藏词。”可见藏词本质是引用成语,只不过方法有所不同。也可以说藏词是一种特殊的用典方式。
  不引本词而引该词的前后部分这是很反常的,藏词的产生与东汉以后南北朝诗歌、骈文特殊的形式及追求用典的风尚有很大的关系。是骈文与诗歌高度受限的形式与大量用典相矛盾的结果。
  先说这两种文体的语言形式的约束。诗至汉魏晋南北朝诗歌形式整齐,以五言为主,后期七言多了起来,诗歌这种形式句子长度受限。六朝骈文在形式约束更甚,它的基本形式是:“四六为句,骈俪为体”。它都由形式整齐的短句构成,句子间多形成对偶、排比。
  再说用典,这两种文体在南北朝时期都好用典,可以说是“用典繁富,文同书钞。”散文也用典,但诗与骈文特别是骈文用典走了极端,因此也就构成了骈文的一个特点。钟嵘《诗品序》认为:“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钟嵘是对诗歌创作中用典过繁的批评。诗中如此,骈文中更甚。堆叠典故在诗歌创作中认为是病态,但在骈文中却视为优长。对颜延之、谢灵运繁缛诗风表示不满的萧纲,对用事繁富的任昉却赞之为“文章之冠冕,述作之楷模。”(《与湘东王书》)可见骈文用典是当时的风尚。
  诗歌也是大量用典的,只是不及骈文繁密,所以在藏词的用量上也不及骈文多。
  诗歌、骈文句型整齐简短却又大量用典,这就有矛盾:整齐而简短句式并不利于典故的引用:历史上的典故,不论为事典还是语典,往往内容较复杂,整齐的短句不便完整用典。散文中很多用典是很难见于骈文,如汉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用了大量的事典内容都较复杂:“樊於期逃秦之燕,藉荆轲首以奉丹事;王奢去齐之魏,临城自刭,以却齐而存魏。夫王奢樊於期非新于齐秦而故于燕魏也。”这里引用王奢、樊於期事以说明君臣交往关键在于知心而不在时间长短。所引历史事件十分细致、具体,句子伸缩自由。这类引用于骈文、诗歌中的表达是不可想象的事。
  骈文诗歌整齐而简短的句子要用典,势必要采用一些变通之法,那就是裁割文句,将事典词汇化。之所以如此说,是因藏词的形成几乎全采用了复音节的词汇形式。如:
  1、以“倚伏”代“福祸”出典: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老子》第五十章)
  藏词:(1)东汉班固《幽通赋》:畔回穴期若兹兮,北叟颇识其倚伏。(2)晋挚虞《思游赋》:爰揽辔而旋驱兮。访北叟之倚伏。(3)桓玄《王孝伯诔》:天道茫昧。孰测倚伏?(4)宋刘义恭《上世祖劝进表》:臣闻治乱无兆,倚伏相因。(5)《宋书·孔獃传》载宋巴陵王刘体若《移檄东土》文:倚伏之来,实惟人致。(6)北魏阳固《演赜赋》:寻倚伏之无源兮。或先诎而后舒。(7)《魏书·常景传》载常景《图古像赞述》:因斯愚智之所机,倚伏之所系。
  2、以“如仁”代“管仲”
  出典: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论语·宪政》)
  藏词:(1)(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如仁夕惕之志,中夜九回;龛世拯乱之情,独用怀抱。(2)(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夷项定汉,大拯横流,固已参轨伊望,冠德如仁。
  3、以“微管”代“管仲”
  出典: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论语·宪政》)
  藏词:傅亮《为宋公修张良庙教》:夫盛德不泯,义存祀典;微管之叹,抚事弥深。
  4、以“孔怀”代“兄弟”
  出典:凡今之人,莫如兄弟。死丧之威,兄弟孔怀。(《诗经·小雅·棠棣》)
  藏词:(1)陆机《与长沙顾母书》:痛心拔脑,有如孔怀。(按:此陆自述堂弟死。“孔怀”此处指堂弟)(2)《晋书·熊远传》:姬公不曲绳于天伦,叔向不亏法于孔怀。(3)《魏书·彭城王传》:比缠患经岁,危如寒叶,非汝孔怀,情敦忠孝,孰能动止躬亲,必先药膳。(4)北齐王行思《为南安王思好与并州诸贵书》幽母深宫,无复人子之礼;二弟残戮。顿绝孔怀之义。(5)北魏刘昶《乞停更与宋主书表》:孔怀之义难夺,为臣之典靡经;棠棣之咏可修,越敬之事未允。(6)《文馆词林》卷六九一隋文帝《答蜀王敕书》:嫉妒於弟,无恶不为,灭孔怀之情也。
  5、以“友于”代“兄弟”
  出典:友于兄弟。(《尚书·君陈》)
  藏词:(1)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2)《晋书·司马蕤传):蕤恚日:“吾坐尔殆死,曾无友于之情!”(3)《晋书·冯统传》:帝友于之情甚笃。(4)陶渊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於规林诗二首》之一: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5)《宋书·礼志三》载温峤议:“昔鲁僖上嗣庄公,以友于长幼而升之,为逆。”(6)《魏书·元或传》:又追尊兄彭城王为孝宣皇帝,或又面谏曰:“陛下中兴,意欲宪章前古,作而不法,后世何观?历寻书籍,未有其事,愿割友于之情。”
  6、以“哲”代“知人”
  出典:知人则哲。(《尚书·皋陶谟》)
  藏词:任彦升《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远惟则哲,在帝犹难。
  7、以“贻厥”指代“孙”、“子孙”
  出典:(1)贻厥孙谋。(《诗经·大雅·文王有声》)(2)贻厥子孙。(《尚书·五子之歌》)
  藏词:(1)《南史·到溉传》:“(到溉之孙到荩)早聪慧,位尚书殿中郎。尝从武帝幸京口,登北顾楼赋诗,荩受诏便就,上以示溉曰:‘荩定是才子。翻恐卿从来文章假手于荩。’因赐绢二十匹。溉每和御诗,上辄手诏戏溉日:‘得无贻厥之力乎?”(此处“贻厥”代指“孙”。)(2)东魏《闾仪同墓志铭》:昔大电启祥,寿丘生圣,贻厥繁茂,代雄朔野。(3)《南齐书·明帝纪论》:既而自树本根,枝胤孤弱,贻厥不昌,终覆宗社。(4)王韶之《宋宗庙登歌八篇》之一:“本枝惟庆,贻厥靡穷。”例(2)(3)(4)均以“贻厥”代指“子孙”。
  8、以“圣善”代“母”
  出典:“母氏圣善,我无令人。”(《诗经·邶风·凯风》)
  藏词:(1)王粲《为潘文则作思亲诗》:圣善独劳,莫慰其情。(2)嵇含《优俪诗》:我怜圣善色。尔悦慈姑颜。(3)东晋孝武帝《上会稽太妃尊号诏》: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