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试论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

作者:周 芸 崔 梅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昆明650092)
  提要 和谐语言生活,是人们语言生活的一种存在状态。它要求特定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群体之间的语言行为呈现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主要表达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在语用行为上的一种认同感。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行为、社会交际环境中的语用行为、大众传媒中的语用行为、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行为,是和谐语言生活所要涉及到的四个最基本的方面。
  关键词 和谐语言生活人际交往社会交际环境传媒语言跨文化交际
  当前,“和谐社会”已成为中国政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我们以为,和谐社会的“和谐”应该是多方面的,如社会制度的和谐、利益关系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生活秩序的和谐……等等。而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语言生活”,由于涉及到人们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信息的各种语言行为方式,也就相应地产生了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问题。
  和谐语言生活,是人们语言生活的一种存在状态。它要求特定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各阶层之间、各群体之间的语言行为都呈现为一种相互兼容、彼此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主要表达是社会成员之间在语用行为上的一种认同感。建构和谐语言生活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就目前的情况而,人际交往中的语用行为、特定社会环境中的语用行为、大众传媒中的语用行为、跨文化变际中的语用行为,是和谐语言生活所要涉及到的四个最基本的方面。
  
  一
  
  人是语言生活的主体,语言生活是人的语言活动在一定时空系列的展开,是以各种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语用主体之间的语用行为的产物。处于特定社会语言生活中的人,既影响着特定社会语言生活的构建,同时也为特定社会语言生活的发展变化所改造。因此,和谐语言生活的构建,说到底要体现在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进行往来接触、传递信息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交往中。这种人际交往是人类社会成员通往社会的渠道,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相互联系的纽带。任何个人、任何集体、任何组织,都离不开它。那么,如何通过人际交往中语用行为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构建呢?
  首先,遵循诚信原则。古人云:“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周易·乾·文言》)虽然这里的“修辞”与我们今天所说的“修辞”(即为了较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根据语境的要求使用语言的各种技巧、方法和规律)不同,但从古人将其视为“君子居业”的一种条件这点来看,它必然会包括言语行为诚实、真诚、谨慎的内容。就此而言,诚信原则指的就是发话人从真诚的意愿出发,坦率地与人交流和沟通,表明自己的态度,说明自己的想法,并用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人际交往中,它往往能使发话人赢得受话人的信任和理解,从而保证交际双方的言语行为以特定的价值和意义呈出明显的可持续性,而不是一种无效言语行为。
  其次,遵循礼貌原则。和谐语言生活要求人们按照一定的伦理道德舰范、文明礼貌要求来运用语言、进行语言活动,从而避免不得体的语用行为对交际者造成人格伤害、造成交际者之间的情绪对立。关于这一点,Leech(1983)提出的“礼貌准则”基本可以解释什么样的话语比较有礼貌,什么样的话语不那么礼貌——
  1)策略准则(Tact maxim):使他人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宽宏准则(Generosity maxim):使自身受惠最小:使自身受损最大。
  3)赞扬准则(Approbation maxim):尽力缩小对他人的贬损;尽力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Modesty maxim):尽力缩小对自身的赞扬;尽力夸大对自身的贬损。
  5)赞同准则(Agreement maxim):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
  6)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力缩小自身对他人的厌恶:尽力夸大对他人的同情。
  就云南省语言生活现状来看,我们在调查云南省大学生关于日常交流中能否使用不文明语言的态度时发现:
  在拒绝不文明语言方面,师范类大学生比非师范类大学生更明显、女大学生比男大学生更明显、文科类大学生比理科类大学生更明显、高年级大学生比低年级大学生更明显。这表明,文明礼貌的语用行为虽然与语用主体自身的一些因素有关,但就其本质而言。它与教育的方法、手段、类型密切相关,并且能够通过教育塑造而成。因此,有针对性地培养大学生语言文明修养是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毕竟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是中国未来众多社会活动的主体成员之一。
  第三,遵循“正名”原则。所谓“正名”,即孔子所说的:“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论语·子路》)如果我们孔子的这段话放到语言生活中,我们就完全可以把其中的“名”理解为社会地位,把“礼”理解为附属于该地位的规范。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两种以上的“角色”,如家庭成员的角色、好朋友的角色、上下级或同事之间的工作角色等。这些角色不仅规定了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行为模式,而且也规定了一个人的语言运用规范和语言风格规范。如果交际者不注意自己在特定交际环境中的话语角色,那么交际活动必然失败,也就谈不上语言生活和谐了。
  就普通话和方言的使用而言,由于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具有文雅、规范、标准的风格色彩,而方言则因其明显的地域性而具有较强的随意性和亲和力,因此当人们从普通话转向方言,或由方言转向普通话时,这就表示:人们正在根据交际环境或某种特殊的交际目的进行话语角色的选择和调整。下面是我们进行云南省普通话与方言使用情况问卷调查时得到的数据:
  这说明:随着交际场景的变化,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在改变,而这就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语用主体对普通话和方言的选择使用;换言之,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每一次转换都是重新调整一个更适合交谈性质的话语角色关系——对等关系或权势关系。如果说以上数据代表的是人们在不同交际场景中一种具有普遍性的话语角色选择倾向,那么遵循这种话语角包的定位规律就具有积极的意义了。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语用行为将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而和谐语言生活也正是借助这种从个别到普遍的语用行为,最终才被积极、有效地建构起来的。
  
  二
  
  在所有制约语言交际活动的语境因素中,社会交际环境显得十分重要。它指的是特定的社会性质、时代状况、民族的传统习惯,以及特定的自然场景和特定的交际场景等。由于它糅合了时代的、社会、民族的、阶级的因素,所以它不但制约着其他的语境因素,而且其本身就是语言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的统计,有关“日常、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