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论汉语动词重叠的主观性表达
作者:潘国英
哩!”张木匠说:“看你把她惯成什么样子!”
上例中,张木匠从他的观察角度出发,见艾艾还没有回房去睡很生气,用的是“起来!”这样的强势祈使。而从小飞蛾的立场出发,她疼爱孩子,认为应该“慢慢叫”,我们不难想象小飞蛾的叫法该是“艾艾!你醒醒!”。用“你醒醒!”这样的动词重叠式就可以表现小飞蛾主观上倾向于对动作量的弱化,在表达上更加委婉些。
对动词重叠的祈使句而言,同样有强势和弱势之分。书面语中即体现为感叹号与问号的区别,意义的两极也体现为命令与证询。其实动词重叠即在其中起到了中和的作用,如:
(8)我是干什么的,你也不打听打听!滚!(老舍《骆驼祥子》)
例(8)中的“打听打听”,我们只是依据着前后语境获得了说话人强势表达的语意,如果出现在这样的语句里边:“你稍微打听打听都会知道的吧?”这时候显然趋向于量的减少。也就是说,它用在强势祈使句中,可以减缓量度;用在弱势祈使句中,则又可以增加量度,使表述多了一些柔性与弹性。
另外,动词重叠前常有一些表示程度轻重的修饰语,这些修饰语起到加强语气的作用,同时也表达出说话人对“量”的主观控制。如:
(9)像小张有时候来这里多坐坐,你就老大不高兴。(艾芜《雨》)
(10)老赵狠狠地揉揉眼。(杜鹏程《工地之夜》)
(11)这是件大事,还得好好想想!(牟崇光《在大路上》)
(12)稍微活动活动。“好好”、“多”、“狠狠”这些修饰语强调了说话人视角主观性上对于事件的重视程度,而“稍微”等修饰语则是主观上弱化动作的量。
还有些句子,结合着具体的词语,这里边的动词重叠似乎是一个确定的量。请对比:
(13)不行的话,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咱们去看看他?
(14)不行的话,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咱们去看他?
前者,确定的时间,当然只能是去一次。但此时之所以用“看看”,不用“看”,正是将不定量的动词来消减具体时间上的确定性,征询的是事情能不能成立,从而使征询的语气更委婉。而用后者,则是在事件已经认定的基础上强调时间的确定性。说话人的视角主观性是不同的,表现在两句的重音也是不一样的,前者是在“看看”上,后者是在“五点钟”上。
动词重叠“视角”主观性除了通过说话人对“量”的主观判断来体现外,还可以通过说话人、施事主语的人称来表达。这具体体现在不同的主语人称代词上。动词重叠多用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句子里边,第三人称则通常不用。 我们来看下面的两组句子:
(15)a.我去公园遛鸟。
b.我去公园遛遛鸟。
(16)a.他去公园遛乌。
?b.他去公园遛遛鸟。
上述四个句子无论是用其基式还是重叠式,句子基本都能自足,所不同的只是人称,这里涉及语用上的“指示”概念,其中人称指示是指“如何用指示语来表示言语行为的参与者相对于发话者所承担的角色”。例(15)句是第一人称代词“我”,例(16)句是第三人称代词“他”,其中(15)a句和(16)a句都只表示纯客观地描述“遛鸟”这个动作,而(15)b句和(16)b句中使用了动词的重叠形式以后则显得轻松、悠闲,随意性增强。但(15)b句明显比(16)b句自足,原因是第一人称“我”的主观性较强,说话人和句子主体是统一的,即该句是以说话人自身为主体来叙述或描写一件事情,而第三人称代词“他”是指对话双方以外的第三方,其主体性相对较弱,是说话人以他人为主体来叙述或描写一件事情。而语言事实中,常见的是语句里边往往都是带有第三人称代词,实际上仍是对着第二人称对象来说的,如:
(17)叫他喝喝看,这茶苦不苦。
(18)让他也知道知道你的厉害。动词重叠用于第三人称往往是用兼语句的形式,包含“致使”意义。第三人称因为不是对话中的当事人,完全可以客观地表述,而不在语句中附加自己的感情意愿。上述语句看似反映的是第三者应采取的方式,其实表现给第二人称对象的是说话人自己的视角。
三、动词重叠表达说话人的认识
语言的“主观性”还表现在说话人对客观事件的“认识”上。这种“认识”主要跟语言中的情态范畴有关,具体主要跟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有关。例如:
(19)a.小王应该回家。
b.小王该到家了。
虽然都用了情态动词“(应)该”,a叙述的是客观上“小王”有采取某项行动(回家)的必要,“应该”表示的是一种“义务情态”,而b中的“该”表示的是“认识情态”,是说话人根据自己的知识对命题“他到家了”为真的可能性所作出的推测。
动词重叠往往表现出说话人认为动作行为是合乎情理。应该发生的主观认识。这尤其体现在未然动作的重叠上。在未然动作重叠的句子中,前面多有表示意愿的动词(如“希望、准备、企图、渴望、急于”)和情态动词(“可以、要、想”),描述人的主观愿望和心理活动。如:
(20)她多么想趁生宝不在的机会,领略领略她曾经那么爱慕的人屋里的气氛。(柳青《创业史》)
(21)希望他们想想办法,使爷爷能返回城中,至少在原籍不那么受苦。(刘心武《曹叔》)说话人认为“领略她曾经那么爱慕的人屋里的气氛”和“想办法使爷爷能返回城中”是合乎情理,应该发生的,所以用了重叠。反之,说话人主观上认为不该做的事情和动作,就不会重叠。这也是动词重叠不能用于一般的否定句的原因。如:
(22)★她不该领略领略她曾经那么爱慕的人屋里的气氛。
(23)★你不洗洗衣服,不做做饭。
同样,非尝试类的动词的重叠式一般不能用于是非问中,如:
(24)★我见见这位蓝东阳先生?但如果在动词之前加上情态动词、心理动词,则大都可以出现在一般问句里。情态动词表示主观态度,表示征求对方的意见。
(25)我能不能见见这位蓝东阳先生?(老舍《四世同堂》)
上文我们曾经谈过,动词重叠多用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的句子里边,第三人称则通常不用。例(16)“他去公园遛遛鸟。”不自足。但是,如果加上一个情态动词,“他该去公园遛遛鸟”就可以了。
动词重叠表达说话人的认识最典型的就是反问句。疑问句中体现主观性最强烈的就是反问句,因为反问句最具有强调的意味,反映说话人的主观认识。例如:
(26)“丰!你进来!有人叫咱们滚,咱们还不忙着收拾收拾就走吗?……”(老舍《四世同堂》)
(27)自己不好,为什么不常来看看她呢?(老舍《骆驼祥子》)这样的反问句都包含“应该”的意思,表现了说话人认为动作行为应该发生,也就是“咱们应该忙着收拾收拾就走”、“你应该常来看看她”。
注释:
①此例引自刘月华的《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