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汉语语音修辞:选择、组配、谐拟
作者:段曹林
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曹雪芹《红楼梦》)
二、语音组配修辞——不同语言单位之间的语音关系对各种语音单位加以组合和调配。
(一)声韵调的协调与呼应
将声母相同、平仄相同或韵母相同(或相近的)的不同音节安排在上下文的特定位置形成呼应关系,包括同声相应、同韵相合、平仄调配三种形式。前者效果不明显,少见,后二者常用于韵文。
同韵相合(习惯上叫押韵、叶韵,但同韵相合的范围要大)的作用有几个方面:一是通过声音的联系使不同语句(尤其是诗行)统一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二是把关键语词置于韵脚位置从而突出中心意象或重要内容;三是使言语作品易诵易记,好传播,留余音。“没有韵脚……诗就会分散。韵脚使你回到上一行,回想前一行,使叙述一个思想的所有诗行共同行动。”(玛雅可夫斯基《怎样写诗》),这句话同样也适用于其他韵文。
汉语传统诗歌尝试过多样的押韵方式,后来基本固定在句尾隔句韵。如“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恬!”用的是句中韵;“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它把头沉重地垂下。”用的是交韵。
声调是汉语音节结构不可缺少的,构成声调的主要因素是音高的变化,其次是音长的差异。声调在词汇方面有区别语义的作用,在语法方面有区别词类的作用,而在修辞方面则有构成韵律美的作用。
平仄调配就是让平声、仄声的音节既连续又交错地出现,使高扬和低抑的调子既相配合又相对应,从而说起来顺口,听起来悦耳,传情达意效果更佳。古诗词、对联等对平仄有格式要求,成语、新诗乃至散文、日常说话都应该重视平仄调配。例: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花言巧语 青山绿水 珠光宝气(平平仄仄)
破釜沉舟 饮水思源 柳暗花明(仄仄平平)
人杰地灵 落花流水 指桑骂槐(其它)
平仄调配的总体原则是既相重又相问,既统一又变化,既不忽略也不拘泥。
(二)音节的协调与呼应
音节的协调与呼应是指通过对不同音节词语的选择、组合和配置,使语音单节匀称、错落有致、前后应和,富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汉语语词的特点为音节协调提供了便利条件:一方面,单音词和复音语词常常可以找到对应的同义形式;另一方面,词本身少有形态变化,词和词的组合不受形态成分的约束;再一方面,同音语词占有相当的比重。
就汉语而言,音节协调追求的目标主要是双音化、四字组合、前后句子数相等或相近,音节呼应主要是让前后文在声音和语意上都能紧密联系,形成整体。
音节协调与呼应的总则是流畅自然、声情并茂。注意做到不损于内容的准确性、格调的统一性、逻辑上的合理性。
(8)东有东山,西有西山,北有卧龙(山)、南有鸡笼(山),太原正好座落在一个肥沃的盆地里。(吴伯萧《难老泉》)
(9)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天正当春花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梁衡《夏》)
(三)音组的协调与呼应
音组的协调与呼应表现为语调的句内变化和句间协调,是依据语意、感情、态度表达的需要在高低、轻重、长短、快慢、停顿等方面对音组的综合安排。
汉语语调明显表现为音高的变化,有渐升调、渐降调、平降调、平直调、降升调、升降调等,分别对应不同的句子语气和感情类型。
语调作为语音修辞方法,应同篇章的内容和基调协调一致。停顿、轻重、快慢、升降等使用恰当,作用有三:~是分清层次,突出重点,准确达意和表情;二是表达言外之意,言简意丰,含蓄传情;三是形成节奏,调节旋律,构成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
试看巴金散文《灯》的片断,多用长句,整体节奏稍显舒缓,穿插短句,句内也有短的分句,快慢又有变化;陈述、疑问、感叹交错,语调多有变化;这些和作者深沉活跃的心理变化是相应的。
这已经是许多年前的事了。我的生活中有过了好些大的变化。现在我站在廊上望山脚的灯光,那灯光跟好些年前的灯光不是同样的么?我看不出一点分别!为什么?我现在不是安安静静地站在自己楼房前面的廊上么?我并没有在雨中摸夜路。但是看见灯光,我却忽然感到安慰,得到鼓舞。难道是我的心在黑夜里徘徊;它被噩梦引入了迷阵,到这时才找到归路?
三、语音谐拟修辞——不同语音之间的类同关系或语音与非语音之间的近似关系,运用语音单位去替换或摹拟。又可分为谐音修辞和拟音修辞两小类。
谐音修辞是利用语词声音相同或相近的条件,形成语义关联或衔接上下文,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构成含蓄、风趣、生动、强调等的表达。
(一)谐音双关
利用声音相同或相近形成双关表达,通常言在此意在彼。有同音同形和同音异形两种。
(10)我们掌柜的有个脾气,比他高的都不用。
(11)苏东坡和好友佛印和尚相互戏谑的哑语对联:
佛印向苏索句,东坡手指对岸正在啃骨头的大黄狗: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意会,只笑一笑,把题有东坡诗句的蒲扇抛入河中:水流东坡诗(尸)
同音异形构成的谐音双关更为常见,某些谐音在传统修辞中已形成固定关联,如丝与思、藕与偶、莲与怜、杯与悲、理与礼,多用于古诗词、民歌、谜语、对联和歇后语等文体中。
(12)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13)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天安门诗抄》)
(14)伤心细问夫婿病。打一成语。(谜底是“杯盘狼藉”)
(15)腊月里的萝卜——冻(动)了心
(二)谐音歧义
利用轻重音的差异构成。如谜语“李字去了木”的谜底是“一”,但一般人很自然地想到“子”,就是因为制谜者利用“了”可以轻重两读,对猜谜者进行误导。
利用普通话语音与方言、外语音的近似构成。如:上海话的“朱家角”让人误以为是“芝加哥”,英语的再见、迪斯科、谢谢常被有意变成“狗头摆、跌死狗、三合油”一类,以造成情趣。
还可利用话语单位音近构成。如“‘四人帮’为了组织内阁,要让‘流阿强’当副总理、部长、党委书记。”(王惠锷等《新灯谜》)
(三)谐音关联
通过谐音形成上下文之间的关联。如:“名优产品成了民忧产品”。
(四)谐音假对
对偶的一种,利用近音或同音关系临时借用合于对偶要求的语词。如“寄身且喜沧州近,顾影无如白发何。”(刘长卿《江州重别薛六》),“沧”谐音“苍”,借为颜色对。
(五)谐音仿拟
利用音同音近构成仿拟。如“这是从我国历代笑话中选出精彩的作品改编,由画家绘画的笑画选集。”中的“笑画”借音同仿“笑话”而成。
拟音修辞是指用语音形式摹拟自然界或人类的各种声音,使语言收到描绘声音形象,再现事物生动性和内在旋律性的功效。包括选用拟声词和临时拟声两小类。
拟声词的产生和存在完全是为了修辞的需要,习惯作为一种语法词类来看,但其实从语法结构或是语法功能去分析,这一词类都不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词的区别性特征。不把它作为一种语法词类来看,或者从它的修辞功能角度着眼,把摹状归为一类修辞词类,而它属于其中一个小类,也许更为合适。
汉语拟音修辞方法的运用,一是选用拟声词,对词库中现有的拟声词加以选择和利用;一是临时拟声,借用非拟声词的言语形式临时记音。其修辞意图或摹声,或写情,从而使表达更形象逼真,更生动传神。
每种语言中都有一定数量的拟声词:叮咚、咚咚、乒乒乓乓、沙沙沙、浙淅沥沥、哗啦等。
汉语拟音修辞有时直接绘声绘动。
(16)西喱喱唰啦啦长蛇过道,
噗咙咙突噜噜翠乌出巢。
轰轰轰隆隆隆风滚雷动。
乒乒乒乓乓乓一阵冰雹。(郝赫、郝艳芳《春到肢林》)
有时则用于描绘抽象事物,赋予其本来不存在的想象的形象特征。如常见到的一些说法:敞开的心扉随时都可能啪嗒关闷;句句话当啷有声,都是硬梆梆的;两只大眼睛忽达忽达直眨巴。
(17)锁柱跟锁柱他妈穷得叮哩当啷的。(周立波《暴风骤雨》)
(18)一旦有战争部队哗地一下拉上去了,粮食供应上得去吗?(徐怀中《一位没有战功的老军人》)
注释:
①关于汉语修辞方法及其体系,我们的看法不同于汉语修辞学界的传统认识,请参阅拙作《一种构想:关于重建修辞方法体系》,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