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流行词“恶搞”分析
作者:肖 灵
一、“恶搞”的词源
“恶搞”在中国的发展时间并不长。撇开周星驰、刘镇伟等导演的恶搞影片不算,真正的“平民狂欢”活动大概开始于新世纪初PS时代风行的“小胖系列”。小胖本是广西南宁一个胖乎乎的中学生,不经意的侧目一瞥,流露出一种轻蔑的神态。这一幕无意中被人拍了下来,并被传到网上。结果他的头像被好事者安插在各种各样的图片,包括《泰坦尼克号》、《魔戒》、《兄弟连》、《勇敢的心》等大片的海报上,很快成了网络社区中的第一图片明星。恶搞从此为更多人“喜闻乐见”。
PS时代之后,网民们毫不迟疑进入Flash时代。从《大话三国》到《大学自习室》,Flash动画以更加形象的调侃方式流传。与此同时,视频短片的形式开始发展,央视工作人员制作的《大史记》三部曲曾在网上博取了高点击率,与此同时,“真人时代”的热浪已经到来。“芙蓉姐姐”毫无疑问是这一时期的最佳主角,随后又带动了“石榴哥哥”、“猴子妹妹”、“于窜红”等一大批明星模仿“芙蓉姐姐”的网络恶搞人士出现。
如果说,以上这些还属于小部分人没事偷着乐的行为,那么2006年,恶搞则进入了“集体狂欢”的黄金时期。先是胡戈抱着学习视频剪辑的心态模仿《无极》制作《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无意中掀起了恶搞的高潮,胡戈也因此被称为恶搞文化的领军人物。此后,颠覆经典电影来讽刺现实,似乎成了恶搞的一大法宝。各种恶搞短片相继冒出,比较知名的有《中国队勇夺世界杯》、《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等作品。“恶搞文化”越来越烈,连商家也在这里找到了商机,参与到这一狂欢活动中。典型的代表是2006年夏天的球赛“解说门”事件,黄健翔解说一度成了网上最火的彩铃,下载量创造了近百万元收益。目前,“网络恶搞”也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争议。同时,“恶搞”一词在社会上的认知面迅速扩大,并流行起来。
当前,对“恶搞”有两种对立的看法。
一种看法认为:“恶搞”为了吸引大众眼球,不顾具体的时间空间条件,不顾原有作品的版权和完整性,对著名或众所周知的人物、作品等进行恶意改动,是对名人、名作、甚至某些优良革命传统的恶意嘲讽。有些人甚至把“恶搞”看成与暴力、色情具有同等危害性的、该严厉加以控制的东西,甚至建议要对“恶搞”提起公诉。另一种看法认为:“恶”不是恶意的意思。而是“夸张、超出常规”的意思,只是一种“滑稽模仿”,是一个全新的文艺创作方式。“恶搞”使很多有才华的人崭露头角,是一种创作的原动力,社会应持宽容甚至鼓励的态度。
我们认为,“恶搞”(又称Kuso)是对公众熟悉的人物或事物根据自己个人的意愿进行大胆、夸张、具有讽刺意味的重新定义和打破传统理解的没有明确因果关系的重新诠释。它常借助网络、报纸等大众传播平台,用文字、图片、音频影像等外在形式,对知名度高的作品或图片进行旨在引人发笑的改编。它是网络时代一种新兴的娱乐方式,也是一种不同于原作的全新意义的再创作。
二、“恶搞”的泛化及其特点
一般来说,术语的泛化主要有两种途径,即隐喻式泛化和引申式泛化,其中引申式泛化主要是通过术语运用于非专业语境而扩大其使用范围。在我国,“恶搞”正是如此,它起初主要是流行于网络生活中的一种搞笑手段,如:
1、此后,网友便调侃两人是一对,并恶搞了郭敬明穿旗袍偎依在韩寒身边的图,标题就叫“上海绝恋”。(《重庆晚报》2006年11月6日)
2、而在网络上,对于功耀教授的“恶搞中医”,有网友干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建议来个网络签名“取消西医”。(《江南时报》2006牟11月3日)
与此同时,“恶搞”不仅被运用于网络生活,还被广泛运用于其他生活领域,正日益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表现出了极高的泛化程度。
(一)政治生活出现了“恶搞”,如:
3、希拉里被恶搞成女巫(金羊网2006年10月31日)
4、陈水扁吕秀莲遭恶搞合演“车震”被偷拍(金羊网2006年10月25日)
(二)经济生活出现了“恶搞”,如:
5、网上恶搞的贴图变成了现实生活中的产品,“向雷锋同志学习”登上了安全套的包装盒,成了安全套的宣传语(《北京青年报》2006年11月4日)
6、为送礼金打欠条,收礼时再冲账,着实耐人寻味。这张欠条像行为艺术一样恶搞了“中国式送礼”。(金羊网2006年10月31日)
(三)文化生活出现了“恶搞”,如:
7、而最大的娱乐消遣,也许就是大众对这种寡头电影的嘲弄、揶榆、挖苦和恶搞。(金羊网2006年11月9日)
8、那一年前后,《泰坦尼克号》超级红火。小品里就有一张超大的图片,巩汉林和金殊摆着船上男女主角的经典姿态站在拖拉机上,简直是图片恶搞的鼻祖。(金羊网2006年10月10日)
9、《红楼梦》遭恶搞:宝黛初会成脱衣舞闹剧(《中国青年报》2006年lO月21日)(四)社会生活出现了“恶搞”,如:
1O、十年寒窗读到博士,竟然出来做“四陪”(吃喝玩乐),是浪费,是无聊,抑或是恶搞?(《南方都市报》2006年10月26日)
11、莫名恶臭袭击岗顶电脑城,顾客摊主纷纷逃离,物管紧急报警,疑有人恶搞。(金羊网2006年11月6日)
以上例句可见“恶搞”正带着“娱乐化”色彩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它由于内容的特殊性使这种“娱乐化”带上了批判的色彩,表现出反讽、调侃、幽默的语言风格。
三、“恶搞”流行的原因分析及规范
“恶搞”流行的原因是较为复杂的,分析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改革开放大环境的影响。“恶搞”本是舶来品,从国外传来的,在国外流行了很多年,很多人热衷于此。而我国坚持实现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社会文化环境是开放的,国与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使得“恶搞”很快进入了中国大陆的网络及现实生活。
二是受到传媒方式变革的影响。传媒很大的变革就是过去的精英传播已经转化为现在的草根传播,过去有发言权的是一部分人,现在在网络上所有的人都有发言权,只要不违法,所有的人都可以参与,所有的人都可以表达,都是一个信息源,可以把自己的思想,通过网络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传媒方式的变革,适应了青年人自身的追求开放、独立、自主,追求表达自我、肯定自我的内在需求。
三是需要看到“80后”新生代人的特殊性。他们确实生活在中国人从来没有的自由、宽松的环境当中,思想空前解放,所以他表现出来的自由,甚至放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