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从语段修改探索语段运用的原则

作者:柴俊星

说我的同学约翰是个三好学生。这个中心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但句子的次序必须重新组织。与中心无关的成分必须删去,“思想好”这一项必须补上,并且放在重要的位置,应确定的说他在“表彰三好学生大会”上受到了“表彰”,而不是“提到了他”。由此可见,中心句是牵动全局的。
  2、层次清楚
  一个语段中的句子,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排列,才能层次清楚。
  (例5)①我校的班级篮球赛已经进行到最后一个阶段——我们留学生班和中国学生班争夺冠军。②人们纷纷议论:两强相遇,必有一番好斗。③特别是我们班和中国学生班的同学,各聚集在球场的一面,组成阵营强大的啦啦队。(_4)比赛时间一到,人们就把球场围个水泄不通。(留学生习作)
  这个语段里的四个句子,按①④③②的次序排列较好,不但内部层次清晰,最后一句中的“必有一番好斗”也能与下一个语段中要写到的激烈争夺场面相连接。
  3、语意连贯
  ①一个语段中的句子,在意念上必须上下衔接,前后连贯。
  (例6)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祖国母亲受尽了蹂躏和侮辱;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祖国母亲虽然在政治上得到了解放,但还没有摆脱经济上的贫苦和文化上的落后。我们有责任有能力把祖国母亲打扮得端庄秀丽,光彩照人。(学生习作)
  这个语段前面并没有说“祖国母亲”怎么难看,可后面又要把“祖国母亲”打扮得“端庄秀丽,光彩照人”。显然上下不衔接,前后不连贯。
  ②需要强调的是,在特殊语言环境中,语意不相连的几个句子也能组成一个语段。这需要很强的文字功底。
  (例7)“吃了吗?好了么?老栓,就是运气了你!要不是我信息灵……。”(鲁迅《药》)
  其中不相连的部分,读者完全可以根据上下文补充出来。而且,这种东一榔头西一棒、前言不搭后语的话,更能刻画康大叔贪婪粗野的性格。
  4、语气顺畅
  在语段的运用中,语气的运用和关联词、过渡语的运用也是至关重要的原则。
  ①一个语段中的句子,在语气上要和谐顺畅。
  (例8)平泽同学病了,柴老师又是请医生又是送药送水。平泽同学害怕耽误功课,在病中还坚持请柴老师给她补课。由于柴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平泽同学积极治疗,没几天就好了,也没耽误功课。(留学生习作)
  这个语段本意是要表现柴老师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高尚品质。但由于来回改变叙述角度,中心游弋,不知中心是在表现谁。
  应改为:平泽同学病了,柴老师又是请医生又是送药送水。平泽害怕耽误功课,柴老师就一面安慰她,一面有计划地给她补课。在柴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下,平泽同学的病没几天就好了,也没耽误功课。
  ②句与句间缺少关联词或过渡语,也能造成语气不顺。
  (例9)晚饭后,我和小王去买蚊香,慢慢地往超市走。(因为)晚上要上自习,我家又离学校不远,不必慌张。到了超市门口,忽听有人喊“抓贼!”(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T恤的20岁左右的男孩跑了出来。(2004年语文高考试卷)
  这个语段中的第一、二句之间缺少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应加上“因为”,或用破折号代替。第三、四句之间是由听到看,应加上“循声望去”等过渡词语。
  5、照应周密
  一个语段中的句子,在语意和语气上都应相互照应。
  (例10)早晨,有的同学读英语,有的同学读汉语。也有的同学预习当天要讲的功课。到处是朗朗的读书声。(留学生习作)
  “预习当天要讲的功课”不一定有朗朗的读书声,“到处”一词概括的不周严。把第二句和第三句的次序颠倒一下就行了。
  
  (四)适应语境
  
  语段不但要受语言规律的支配,而且要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在各种不同的语言环境中要显示出各种不同的特色。语言环境包括时间、地点、场合、身份、对象、目的、内容、方式、文气等,如果语段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不能表现出具体的特色,就叫做不能适应语境。
  1、时间
  (例11)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这一学年如白驹过隙.又从我们的眼前飞走了。
  在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用箭、梭、白驹间隙等来形容时间过得飞快,是陈旧的,不合时宜的。
  2、地点
  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二集·漫谈“漫画”》中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让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病句从略)
  3、场合
  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之中的情景,构成场合。
  (例12)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4、身份
  (例13)同学们,在新的一年中我们要把广大群众和青少年发动起来,树立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的新风尚。让我们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为实现经济调整和社会安定而努力奋斗。(高中学生习作)
  这段话不符合一个高中学生的身份。经查对,是从中宣部、教育部等五单位所发的《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通知》中抄来的。语段不仅要适应文章作者的身份,即直接身份;还要适应文章中人物的身份。
  5、对象
  (例14)我的爷爷参加过侵华战争。我奶奶告诉我,爷爷是个好人,他参加侵华战争是被逼的。爷爷没有从中国回来,就象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日本留学生习作)
  这个语段表现了对长辈的大不敬。但究其实,是这个学生不懂得有些比喻和歇后语是不能用于长辈。上例是语段内容所涉及的对象,叫做间接对象。语段使用的对象,即读者和听者是直接对象。
  6、关系
  身份和对象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例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长幼关系等等。
  (例14)爸爸,你走的那天我没有去送你,觉得很是遗憾,没有尽父子之情。我想,现在已是秋天,气候多变,你要特别注意身体。俗话说,二八月乱穿衣。这一是指个人身体条件不同穿衣服不一样;二是指一个人有时穿这,有时穿那。你要根据气候变化,随时增减衣服。现在给你写这封信,就补说这两句吧。(留学生习作)
  这个语段哪里像是儿子给父亲写的信!倒像是父亲给儿子的叮嘱。
  7、目的
  一句话要说明的问题就是它的目的。
  (例15)你怎么这么小心眼,东西丢就丢了嘛,明天我们再买一个。不过是很可惜,一千多呀,还没用过,哎!(留学生习作)
  这个语段的目的显然是在劝丢东西的人不要伤心。可后面的一句话不但起不到劝慰的作用,还会使丢东西的人更为伤心。
  总之,语段修改如果能从以上几个方面下功夫,遵循以上三方面的原则,相信会得到大的补益。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