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从语段修改探索语段运用的原则

作者:柴俊星




  (一)引言
  
  在对外汉语作文教学中,外国学生作文语言不通顺是常见的现象。病句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往往是一个句子一个句子来读,并没有什么毛病或大毛病,但连起来一读就成问题了。其实这个问题,不光是外国学生有,在中国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在语段修改上下功夫。
  语段修改也同锤炼字句一样,在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历史。宋人吕祖谦在《古文关键》中说:“句新而不怪,语新而不狂。”他把句与语对举,显然是突破了字句修辞的范围,把它延伸到句与句间的关系了。洪迈的《容斋随笔》记载,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原稿结尾有这样两句:“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德,山高水长。”“既成,以示南丰李泰伯。泰伯读之,三叹味不已。起而言日:‘公之文一出,将名世。某妄自意辄易一字,以成盛美。’公瞿然握手扣之,答日:‘云山江水之语,于意甚大,于词甚薄。而德字乘之,乃似趣越(局小貌),拟换作风字如何?’公凝坐颔首,贻欲下拜。”李泰伯要把“德”字换成“风”字,就不是从一个句子来考虑的,而是从两个句子之间的承接关系来考虑的,也就是属于语段修改的范畴了。古人在这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都很丰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一次交际活动用一句话完成的情况固然也有(一句话也应该算作一个语段),但多数情况是需要用几句话组成的一个语段或许多句子组成的几个语段才能完成。尤其是书面语言更是如此。所以社会交际对语段的要求逐步明确,语言学对语段的研究也更加广泛和深入。根据社会交际对语段的要求和语言学对语段的研究,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认为语段运用的原则大致有三个:
  (一)简练明确;(二)完整通顺;(三)适应语境。
  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对语段的修改,也要根据这三项原则进行。
  
  (二)简练明确
  
  简练明确是社会交际活动对语段的要求。精炼的限度是明确。如果简而不明,那就是苟简了。
  所谓简练,就是用简洁纯熟的语言表达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也就是古人所说的“意则期多,字惟求少”(李渔《闲情偶寄》)。我国古典作品的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简练。古人为了使语言简练,非常注意删削,还把修改文章称为删改,把请人修改文章称为斧正。鲁迅先生的“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至理名言。《皮子文薮》说:“百炼成字,千炼成句。”就是要求语言运用一定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老舍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炼的文字。”
  造成语段不明确的原因,我认为可以粗略地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有冗句。
  有些语段中,冗句泛滥。遇到这样的语段,要坚决删除冗句。
  (例1)今天我是来竞岗的,我本来不该来,我知道自己的水平有限,我还有很多缺点,恐怕不能胜任这个工作。是许多同学们的鼓励才使我下定了决心站在这个演讲台上。又由于我个人的水平很低,因为我从来也没当过副班长,恐怕是讲不好,希望大家多提意见。还要补充一句,我准备的很不够,更要请大家原谅。现在我就根据自己不成熟的想法,给大家讲讲我的竞岗理由。我竞争的岗位是——副班长。(留学生竞岗稿件)
  听这样的讲话是会把人急死的。就像吃包子,咬几口还咬不着馅,还会使人产生反感:你不行,还要竞什么岗?实际这段话完全可以用一句话来代替:今天我竞争的岗位是——副班长。
  有些语段中并没有多余的句子,但如果句子中有冗字(词、短语),也会使整个语段显得累赘臃肿,因此必须加以删除。
  古人在这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效仿的。如:
  《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有这样一个语段:“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金代学者王若虚认为,这个语段过于累赘,句中的四个“石”字应当删去三个。改为:“广出猎,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终不能人矣。”
  这样修改后,不但简练,而且更符合当时的情景。
  2、有些语段不够简练,还可能是没有恰当的运用指代、省略等方法。
  (例2)一位难以站立的老红军半蹲在地上,一手抱着枪支撑着丝他的身体,一手托着七根火柴和一份党证,正要(把这些东西)交给身旁的青年红军战士。(这位老红军战士)丝的目光中充满了(对那位年轻的红军战士的)殷切的期望。那位年轻的红军战士伸出双手来接,泪水顺着面颊(从他的脸上)滚落下来,一双乌黑的眸子里闪烁着爱和恨交织在一起的光芒。你可以想象,(这个老红军战士向年轻的红军战士转交遗物的场面)这是怎样一幅扣人心弦的画面。(5年级《语文》课本)
  这是一个描绘很动人的场面,但由于语言不简练,把感情冲淡了。我们把括号中的文字删去,再加上画线上的代词,不但语言简练,且语气更加紧凑,感情也就更浓烈了。
  3、苟简
  苟简往往与不适当地引用古语有关。所以许多人把苟简称做简古。
  有一个HSK考试达到lO级的外国留学生写的请假条(我们学校为他们开设了古汉语课),也许是为了证明自己学习古汉语有了感悟,他这样写道:
  (例3)主任:生某田中,病归,不及面假。即日。
  “主任”指谁?我是班主任,但在行政职务上不能称为主任。“生某田中”是套用文言的句法。班里有田中次郎、田中冢两个带“田中”姓的同学,这“生某田中”又是谁呢?而“不及面假”又是方言搅白话——欠通。
  
  (三)完整通顺
  
  完整通顺,就是要严格遵守语段结构的语法规范。我以为可以包括: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意连贯,语气顺畅,照应周密等五项。
  1、中心句与潜在中心句明确
  许多语段中都有一个中心句,能够概括这个语段的基本内容。有些语段中没有中心句,但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中心思想,能够让读者比较容易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由读者概括出来的中心句,叫做潜在中心句。如果在几个句子中,既没有字面中的中心句,又不存在可供读者挖掘的潜在中心句,就不能算作一个语段。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经义概》中说:“多句之中,又有一句为主,多字之中又有一字为主。炼字句者,尤须致意如此。”
  (例4)你想知道我的同桌是谁吗?就是约翰。他高高的个子,圆圆的脸蛋,有一双炯炯有神深蓝色的大眼睛。他父亲是个工程师,母亲是技术员,他来中国学汉语,学习非常努力,每次考试都在前三名。他还能坚持体育锻炼,样样都很出色。在上学期期末举行的全校表彰三好学生大会上还提到了他。(留学生习作《我佩服的人》)
  这几句话不能算作一个语段,根本原因就是没有一个确定的中心。可以猜想,这段话的中心是想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