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

作者:刘焕辉

问话或答话,其话语含义并不一样,却又都能顺利地交流了思想。在医院与医生、在家里与女儿的对话,话语含义均与字面意义一致,但所“切”的具体对象不同:在医院是指切除子宫积瘤,在家里是指切菜,这是交际语境中的语义氛围使抽象的词义具体化。而在与锻炼伙伴谈到退休问题时,无论问话或答话,都明显含有超越字面意义的寓义了——指办理退休手续只能按年龄“一刀切”。“切”这个义项在词典中过去没有、今后也不可能增添这一义项,这是交际语境中的语义氛围临时赋予话语的寓义。可见话语含义(特别是其中的寓义)总是语言本身的意义在具体语境中由一定语义氛围与相关因素融合而成的产物;脱离了交际语境,话语便失去具体的含义。可见在言语交际中,语言是一套不能自足的符号系统。由此可以肯定,一切话语含义都是凭借一定交际语境中的语义氛围而获得具体的意义,这是话语含义对交际语境的绝对依赖性,就像鱼儿离开了水就会死亡、干瘪一样。因此语义和语境的融合,是语言在一定交际语境中的一种天然融合,这是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回归具体的必然现象,体现了语言符号比其他符号更富于伸缩自如的弹性和变通使用的灵活性特点。难怪石安石先生在《语境与语义》一文中说得那么肯定:“任何语义都必须在一定语境中才能得到实现;从不在任何语境中出现的‘语义’是一种虚构。”据此,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语法上讨论的“咬死猎人的狗”、“鸡不吃了”以及“巴金的书”……这些歧义结构,一进入具体语境,歧义便被排除了。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语境之所以成为言语表达与理解之“境”,皆因语言在具体语境中使用必然会产生一种足可修补语言抽象意义的语义氛围。它不仅可以使语言结构中的歧义得以排除,而且可以使原来抽象的语义得到具体的确定,还可以填补语言符号线性序列的语义空缺,赋予它以超越字面意义的寓义。有的语用学著作,把语境对语言符号局限性的弥补作用归纳为填补粗疏、补充指示语的含义、提供话语的前提、解释隐性行事性语句、推导会话含义以及克服线性造成的语言局限等六个方面。概括得相当周全。我们本着以简驭繁的原则,抓住语境中的语义氛围作出如上通俗的阐述,指望能为从事母语交际和教学的一般读者提供些有实际帮助的参考。
  既然语境是一种语义氛围,那么应该如何结合语境来研究修辞呢?仅凭随境“意会”来解释,显然上升不到“学”的高度。较为现实的做法是根据语境系统的不同层级,概括出若干条便于遵循的规则来,就像人们只要掌握了象棋中的“马走日、象走田、车可沿直线横冲直闯……”的规则,便可凭借各人的智慧自如下棋一样。这须另外撰文探讨。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2] [3]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