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篇章语法:句法与修辞之间
作者:田英华 黄 友
组。如:“我是今年六月来上海的。”“来上海”的信息量低,而“今年六月”的信息量高。紧跟“是”后的成分是强调的信息焦点。)一个很长的句子,信息量越来越高,越来越高,会让接受者无法接受,只有中间停顿一下,信息量高的与低的互相搭配,接受者才能把信息组织到一块。因此,汉语不能接受很长尤其是宾语很长的句子,而印欧语重组信息的机制比汉语多,句式的长短受信息量的制约相对较小,因此有大量长句出现。这里的两例都是译文,其实(23)在翻译时也不是完全按照英语的形式来译的,定语与定语之间有很多停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可以接受的。
二、讨论的热点问题
(一)拓宽修辞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对比研究1+l≠2
上海外国语学院博士生袁影向屈先生请教,汉语的“整句”与“散句”的界定似乎很模糊,不如英语那么清楚,形式分明,能否把它们象英语那样明确地界定出来?
屈先生认为汉英“整句”与“散句”的不同在于,汉语不像英语有很多从属结构可以灵活地使用。但与英语对比,可以发现汉语有对应的情况,这样可以发现汉语的很多特征,也能够解释修辞学中很多概念。
屈先生进一步强调对比研究的重要性,目前,引进的语言理论很多,但主要是英语的成果,还需要引进其他语言的成果,俄语的、日语的等等。此外,有些研究仅限于汉语的事实,不借鉴其他语言研究的成果,没有作深入的对比研究,很多现象就解释不清。在对外汉语学界,汉韩、汉日对比研究较多,汉英研究反而少,多半是表面的,没有深入,这与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有关。他主张更加深入地从功能的角度对比,即两种语言的形式表达的功能究竟是什么?如:被动句,汉语与英语之间的形式、意义与功能交叉在哪里?研究会发现交叉点很多,还能发现汉语的被动句除了表被动外还有很多功能。屈先生指出全球化和信息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背景,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研究环境,应该好好利用。我们也可喜的发现,汉语学界开始注重语言类型学研究,如中国社科院的刘丹青先生就做得很好。他进一步强调交叉研究非常重要,英语学界和汉语学界要多接触,多合作,能够做出来的决不是1+l=2。
(二)篇章语法如何在语法与修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师吴春相提出,屈先生报告的题目是“篇章语法——句法与修辞之间”,但从内容来看,语法与篇章两部分的用词和举例具有一致性,是不是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篇章语法处于句法与修辞之间?既然是一致的,那么为什么要把语法和篇章分开来讲?
屈先生肯定语法与篇章是很难分的,语法包括篇章。但是句法与篇章一般是分的,句法有最基本的句子形式,但是根据篇章的需要会有很多变异形式,也就是说句子的形式是由篇章来决定的。为了讨论方便,我们常说这个问题是句法问题,那个问题是篇章问题。
吴春相继续追问:为什么把篇章语法作为中介?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可以不经过篇章,直接解释?
屈先生指出篇章可以在语法和修辞之间搭起一座桥梁,是两者之间不可回避的一环,两种不同的句子形式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修辞意义的解释,得用篇章来沟通。不是说把它作为中介,然后句法和修辞就消失了。要使问题得到更科学的解释,篇章是不容忽视的。
复旦大学外语学院博士生周频请教,每一个语法都有其基本的假定,如系统功能语法把语言分成很多系统,认为每个系统都完成一定的功能;认知语法则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来揭示语法规则。那么,篇章语法的基本假定是什么?其解释能力是怎样的?
屈先生认为系统功能语法和认知语法是理论上的,而篇章语法是实际的。是结合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时得出来的结论,即只有把语言结构置于篇章之中方能揭示其功能。所以用“篇章语法”这一术语来凸现篇章研究的重要性。当然,它也有其理论基础,认知的、功能的都用,功能的不仅仅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而是一个很广的领域,用得最多的是Givon的理论。功能语法学家认为,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源自交际中不同的功能需求,不同的需求之间的相互竞争塑造了语言的结构形式。篇章语法的理念与此是一致的。
刘大为先生谈到这样一些问题:修辞学有没有可能从篇章语法或者一般的语法中发展出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来?屈先生在解释很多修辞学现象时用的都是语法学的方法,那么是不是意味着修辞学可以不存在,光靠语法学就够了?修辞学的学科位置和价值究竟在哪里?哪些问题是只有修辞学才能解决的问题?
屈先生指出总有一些语法学等其他分支解决不了而放在修辞学的问题,如隐喻、转喻的研究。用语言学的各种方法把修辞中的某些缺失的环节(misslinks)补起来,使之不仅作为修辞学的研究成果,也能为语法、语用的研究服务。屈先生还谈到以篇章——功能为导向的语法研究有两个目标。其一是描写,说明使用者如何运用语言形式。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表达“内容”相同而表现“形式”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指称一个对象,可以用名词短语、光杆名词,也可以用代词,说话人在怎样的情形下选择怎样的表达方式?其二是解释,回答“语言结构形式何以如此”。比如代词,人类语言中普遍存在这个范畴,代词的普遍性是由什么机制决定的?修辞学应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
(三)话题转换在篇章语法中的研究状况
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杨彬指出:屈先生从形式特征的角度分析话语功能和修辞效果的方法很受启发。比较感兴趣的是从话题角度分析修辞效果,那么话题推进在篇章语法中的研究状况是怎样的?
屈先生说要研究“话题推进”,首先要说“话题连续”。“话题连续”的手段从最有标记到无标记,从很复杂的名词到比较简单的名词到代词再到零形式。新话题一定是有标的(新话题标记与对比标记不同,要作区分)。话题越连续标记就越少,往往标记性更强的表示话题的转换。话题的延续是否合适是很重要的,对汉语特别重要,Thompson指出汉语是Topic Prominent Language,因为汉语小句与小句之间用话题来联系的情况非常多。英语可以用代词宾语it、him等等来连接;汉语则不行,必须放在前面用有标的或零形式的话题来表示。如:不能说“我昨天买了一本书,很喜欢它。”要改成“昨天我买了一本书,很喜欢。”或者“昨天我买了一本书,(那本)书我很喜欢。”徐烈炯,刘丹青的《话题与焦点新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和李文丹的Topic-Chang(LINCON,2005)对此有较深入的研究。
会后,大家仍意犹未尽地围着屈先生请教这样那样的问题,屈先生指出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借助各种理论,多视角地深入研究,一定能有所获。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