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以气为主”:韩愈散文的句法修辞

作者:杨国安

堤以障屋雷;其融而消之也,若水之于海,冰之于夏日;其玩而忘之以文辞也,若奏金石以破蟋蟀之鸣,虫飞之声。’”在这些地方,韩愈围绕表达对象,从各个角度连续使用比喻,曲尽形容、尽情挥洒,颇能见出作者强盛壮大和自由灵动的心态,钱钟书先生曾比之为“车轮战法”,是很富于文艺色彩,能够凸现出文学的某些质性的。
  
  四、错综多变的句法
  
  韩愈散文表情达意充分有力,常常给人以气酣墨饱、痛快淋漓之感,除了上述宜于表达强烈感情的句法的使用外,还在于他在句法的配合上有着巧妙独到之处。他常常通过长短句的配合,句子结构的调整,句法的变化,组成表意功能强大的句群,这些句群通过变化和顿挫,使气势在顿宕转折中得到加强,强化了表达效果和艺术感染力。
  这种表情强烈的复杂句群,在上举各类句法中都可以看到,如《祭十二郎文》中疑问、反问、感叹等旬式的错综使用,《画记》中长句与短句,排比句与散行句的结合等等。在韩文中这已成为其句法修辞的一大特色。对此,古代的一些散文评论家已经有所揭示。如宋代谢枋得的《文章轨范》在对韩文的评点中,就对其句法予以了充分的关注。他细致的评点很能揭示句法对于韩文特点形成的意义的。如在《后二十九日复上宰相书》中,韩愈为了形容周公时代虽已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周公却仍求贤若渴,有这样一段话:
  当是时,天下之贤才,皆已举用;奸邪谗佞欺负之徒,皆已除去;四海皆已无虞;九夷八蛮之在荒服之外者,皆已宾贡;天灾时变,昆虫草木之妖,皆已销息;天下之所谓礼乐刑政教化之具,皆已修理;风俗皆已敦厚;动植之物,风雨霜露之所沾被者,皆已得宜;休征嘉瑞麟凤龟龙之属,皆已备至。
  这段话连用了九个排比句一贯而下,但九个句子中除了“皆已……”的相同结构之外,被描述的主语却极尽变化,或长或短,或一个词组或两个词组,或正面形容或反面形容,错综而下,形成强劲的气势。谢枋得在这一段的眉批中评论说:“此一段连下九个‘皆已’字,变换七样句法。字有多少,句有长短,文有反顺,起伏顿挫,如层澜惊涛怒波。读者但见精神,不觉其重叠。此章法、句法也。”又如其对《原道》一文的评点,对开头四句的旁批是:“开端四句,四样句法,此文章家巧处。”对“仁与义为定名”两句的旁批是:“上句长,此两句短,便顿挫成文。”《原道》在谈到儒家圣贤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贡献时,有一段极尽形容的文字: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天死,为之蓥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今其言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掊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这一段话的组织极具匠心,也非常典型。整个句群也以排比构成骨架,但其中却充满了错综和变化。谢枋得对这一段的批点是:“此一段连下十七个‘为之’字,变化九样句法,起伏顿挫如层峦叠嶂,如惊涛巨浪。读者快心畅意,不觉其下字之重叠,此章法也。”他这里所说的章法实际指的是句群组织的技法,显然,他对韩文的语言组织是极为倾佩的。除了这些非常典型的句群外,韩愈在一些看起来较为平和的文章中,也十分注意句子的组织和配合,从这些细小的地方,可以具体地体会韩文陈言务去、辞必己出的语言特色。
  ★本文为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相关成果,编号:06BxW03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