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汉语篇章语法的新探索
作者:尹世超 李 龙
这部书的一个特点是从篇章的角度研究汉语语法。屈承熹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著名语言学家,长期在美国佛罗里达大学任教,从事语言教学与研究工作四十余年,至今仍活跃在海内外的大学讲坛与学术前沿。屈先生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曾先后涉猎“变形衍生理论”(T-G Theory)、历史语法学、功能语法、篇章语法等领域,对各种理论J{]于汉语研究与教学的得失利弊有切实的了解和体会。屈先生说:“笔者的学术研究始于句法,但对句法理论中的种种局限表示失望,因而转向篇章,希望从中找到解决句法问题的答案。现在笔者坚信,许多句法问题的合理解释存在于篇章之中,脱离了篇章去解决这些问题,将会是武断和不可靠的。”屈先生认为:句子的形式可能受到句子以外因素的影响,汉语尤其如此。一部现代汉语语法如要真正做到切实有用,就必须涉及篇章,篇章语法即句法和篇章的研究特别适于对汉语语法的分析。句法和篇章之间未必有一条清晰的界限,而是一条逐渐展延的连续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屈先生一直致力于汉语篇章语法的研究和探索,这部书就是屈先生在这一领域辛勤耕耘近十年而完成的一部力作。这部书作为筚路蓝缕之作,虽无意面面俱到,也不奢望“定则定矣”,但确实第一次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了汉语篇章语法的轮廓,提出了在讨论句法和篇章之间的关系时,应该包括哪些问题;在考虑篇章组织时,可以采用哪些观点和概念;在遇到一些相关问题时,应当如何加以解决。主译者潘文国先生认为:“屈先生的这部书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部汉语篇章语法”。篇章语法研究拓宽了人们的视野,解决了过去汉语语法研究中存在的许多疑难问题。例如,把完成体标记“了”列在所有体标记中表示情景的最高级,就自然解释了为什么在类似关系从句那样的从属结构里,这一完成体标记极少出现。
这部书的第二个特点是选择了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研究路径。屈先生认为“句法结构才是通往篇章研究之道”。因此,所采取的研究路径是自下而上从句法问题人手,而不是自上而下从篇章入手。具体说来,首先以篇章的方法研究当代句法理论无法充分解释的汉语句法特征,包括体标记和句子状语,重点探讨体标记的篇章功能、情态副词在篇章中的地位;然后转入与句法关系较浅的领域,包括小句助词和情态;最后进入纯篇章的领域,讨论诸如话题化、信息状况、前后景结构等概念。这些概念必然又会涉及到一些句法结构,比如称代、从属关系以及小句的结合等。对于这些概念的研究又得出一个有价值的结果,即提出汉语里小句上面的单位“汉语句”的概念并给出一个较为精确具体的定义。进而进入篇章结构又一层面的研究——段落的定义及其组织。这样就揭示了汉语篇章的一个层次性的结构,为人们研究或学习提供了便利。显然,这是一种非常明智而务实的选择,能够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可靠性、严谨性和有效性,有助于发现新的可验证的语法规律。针对在篇章语法研究中“句子”这个概念界定不够明确的情况,屈先生坦率地指出:“这就是大多数中国学者在篇章研究上最严重的问题:他们想在汉语语言学从未严格定义过的单位(句子)的基础上为更大的单位来定义。”另外,这部书有一个“贯彻始终的主题”,即认为“虚词(或称助词)通常具有一个核心意义或者功能,在不同的环境和语言组织的不同层面上,可以有不同的解释。在研究每个形式时,均应首先考察其核心语义或功能,进而探寻其所衍生的各种解释。例如助词“着”的核心功能是表示持续体,在句法上是表明从属关系,而在篇章上是表示后景情况。同时,其持续义会与动词的情景类型互动,从而产生各种不同的意义。屈先生反对过度分类,认为过度分类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未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同时,这部书还坚持变异原则(principle of variation),认为“变异好像是把篇章与句法分别开来的特征之一。句法建立在规律的基础上,而篇章则建立在规律的变异上。”
这部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提出了许多颇具创意的新见解,具有较大的学术增量。许多论述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深受启发。下面举例加以说明。例一,第二章讨论汉语体标记的篇章功能,对有些小句是否合乎语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观点。例如:
(1)·上星期我买书。
(2)?上星期我买了书。
(3)上星期我买了儿本书。一般认为,句(1)之所以不合语法,是因为过去时间词“上星期”与无时态的动词“买”不能共现;句(2)之所以难以接受,是因为“买书”是无界的。其实,(1)与(2)不能或不易被接受,并不是语法问题,而是因为它们不能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信息。具体来说,句(1)没有标记该事件是否发生,当然不够完整;而句(2)将“买书”这个一般情状标记为一个特定事件,似乎缺少了一个特定对象。然而,
(4)上星期我买了书,以后上课就不用跟你借了。这里“上星期我买了书”中的“了”仍然是完成体标记,为什么又能将一般事件标记为特定事件了呢?当然,“一般事件”并不是不能“发生”,只不过不常发生而已。句(4)中的“了”其实主要是标示“先时”,发挥的是“事件先后排序”的篇章功能。
例二,这部书第七章提出了话题原型的概念,对话题和主语的异同提出了新的看法,确立了判断话题的可靠特征,澄清了许多模棱两可的问题。有标话题和无标话题的划分,可以凸现话题的两种不同功能,即“表示其与述题之有关”和“小句之间的连接”。一直以来,人们在讨论话题时,更重视有标话题,不太重视无标话题。因此,话题链在现代汉语中的重要性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影响了人们对小句和小句的连接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这部书第九章还对话题链中话题的引进(汉译本译作“导入”)、选取、接续,以及话题链的各种形式,做了详细的描述和说明,有助于将汉语话题问题的研究引向深入。
例三,这部书第五章提出,信息的新旧由其来源决定,而信息量的高低则是信息处理的结果。例如:
(5)有一匹农家的马站在河里,水齐着膝,懒洋洋地在那里摇动湿淋淋的尾巴,……根据信息来源,其中“膝”和“尾巴”都是旧信息,但是,由于其句中位置的原因,信息量都很高。这部书具体阐述了处理信息的各种手段,即句中次序、焦点结构、从属结构,等等。这些区分及对这些区分根据与原因的阐述,有助于人们进一步了解语言形式与信息传递之间的关系。
例四,词汇衔接和修辞关系是“汉语句”内外的重要衔接纽带。这部书第十章首先举例说明了词汇衔接使汉语句相互衔接的情况,而后运用修辞结构理论(rhetorical structuretheory,略作RST)所区分的
[2]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