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一种新的暗喻格式:“有一种A叫B”

作者:高再兰

刊的所有标题进行检索,检索到相关标题116条。由此可以推断,新用法用作标题,大概是近二十年发展流行起来的。
  该格式之所以大量用做标题,是因为其语用效果体现了与标题语境的适应性,具体表现在:
  1、丰富的想象性与标题语体的适应性
  标题是文眼,要求新颖、独特,而句式“有一种A叫B”是一种超常规组配,具有新奇性,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因为该格式把两种差别较大的事物进行关联,所以迫使读者产生联想,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如例(9):有一种伟大叫“平凡”。“伟大”与“平凡”是矛盾对立的概念,为什么会相同或相似呢?势必激起人们对立统一的认知体验,即对立也是一种和谐的认知观,但平凡怎样体现伟大,人们还必须看下文,达到了文眼的功能。
  2、话题定向性与标题的适应性
  话题具有交际定向功能,一个语篇或一个话段总是围绕着某个或某几个话题展开。话题规定着人们的交谈对象,给谈话提供一个主题。“篇名在所有语篇中都具有话题定位功能和方式定位功能,因而实际一个恰当的标题是布局谋篇的关键一环。”(刘云,2003)“有一种A叫B”具有引出话题的功能。“存现句在语篇中常常是引导话题的。”(方梅,2005)因此,“有一种A叫B”的话题功能与标题的话题定向性是相适应的。
  3、时、空定位性与标题语境的适应性
  标题位于篇首之时,对于听读者来说,一定是新信息,“有一种A”具有引出新信息的功能。而且,由于动词“有”的概念结构中总是蕴涵着某个处所或范围,因此“有一种A”还具有给新信息进行时间或空间的定位的功能。而人们在开始叙述某个故事或事件时,一般会先交代该故事或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处所。由此可见,“有一种A”的时、空定位性与标题的特点也是一致的。
  由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连谓式“有一种A叫B”打破了原有的给事物命名的用法,成了具有特定语用价值,为实现特定语用目的服务的修辞格式。
  
  四、暗喻手法
  
  该格式突破常规后,实际上成了表达暗喻的又一手段。上文指出,A、B之间本身可能具有某种逻辑联系,也可能不具有逻辑联系。不管有无逻辑联系,进入“有一种A叫B”中之后都表达另外一种关系,即A与B的“相似性”,如“考研”象一种“战役”;“爱情”象一种“病毒”。
  很大程度上,相似性服从于说话人的主观性。格式“有一种A叫B”中,什么样的A、B搭配起来完全由说话者主观决定,任意一个B都可以与若干个A进行组配,任意一个A也可以与若干个B进行组配。如:
  (22)有一种力量叫引导(《山西日报》05- 09-24)
  (23)有一种力量叫“执着”(《河北日报》05-
  12-28)
  (24)尹雄:有一种力量就叫感动(《北京科技 报》05-09-07)
  (25)有一种力量叫责任(《石家庄日报》05- 10-10)
  (26)有一种力量叫榜样(《绍兴日报》05- 07-01)
  (27)有一种力量叫生长(《宁夏日报》05-
  10-10)
  以上例句把“力量”与若干个词建立了联系。这些词中除“榜样”、“生长”与“力量”密切程度高一些外,(我们平常可以说“榜样的力量”,“生长的力量”。)其他的词,如“执着”、“引导”、“责任”、“感动”等与“力量”密切程度低,把它们联系起来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也正是本体和喻体的特点。
  本体与喻体的联系也是说话人的一种主观联系,即主观上认为它们相似。不同的说话人具有不同的观察视角,不同观察者眼中的“相似”又是不一样的。如关于“泪”的暗喻。
  泪是动力/泪是火焰/泪是喜悦/泪是告白
  一个本体可以有许多喻体,同一个本体,不同的观察者会选择不同的喻体,因此,虽然人们强调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但事物之间的相似并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相似性常常就是一种“主观性”。
  “有一种A叫B”把两事物用“A叫B”的形式联系起来,由于“叫”具有“是”的含义,因此,实际上是把两事物建立了“A是B”语义联系。当A不可能等于B、B不能代替A时,“A是B”只能是“A似B”,因此,“有一种A叫B”是一种暗喻修辞格式。暗喻辞格在本不相干的事物之间建立相等或相似的联系,体现了说话人丰富的想象性,也给听话人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首先让听话人觉得意外,经过推理又觉得合情合理。这一过程人们便获得了一种审美享受,这就是语言的修辞。“有一种A叫B”具有这种功能,连谓式“有一种A叫B”辞格化了。
  新的暗喻格式“有一种A叫B”与暗喻的典型格式“A是B”相比,具有不同的修辞效果,主要体现在表达“相似性”上。事物的“相似性”是一个很主观的概念。一个客观事物,当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带着不同的心情去看时,会看出不同的特征,找出非常不同的相似物。如看到某人跳楼,有人说:象一条灰色的裤衩从空中飘落。把人比喻成一条灰色的裤衩,这体现了说话人独特的观察视角及心情。
  我们把事物的相似分为神似与形似,神似指一种意蕴相似,是比较主观的;形似指形态相似,相对比较客观的。客观只是相对的客观,仍然具有主观性,因为不同人眼里的形态可能不一样。任何比喻格式都可以表示这两种相似,但侧重点不同。“有一种A叫B”因为A、B具有抽象化的特点,因此多表示事物间的“神似”,主观随意性很大。主观随意性越大,具有的想象空间也就越大,带给人们的“意外”也就越多,从而引起人们注意的几率也就越高,因此,作为标题也就最合适。而“A是B”中,A多为具体事物。因此多表现事物间的“形似”,因此多用在写景状物的诗歌或散文体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