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科学语篇的可证性
作者:孙自挥
程中,往往意在将其作为自己的理论阐释或构建的基础或起点,或者将其作为新研究的前车之鉴,以便有利于将个人的新论断置于学术共同体知识的连续统之中,彰显出个体研究在该领域的意义所在,因为“每一个文本是在与其它文本相关时才能确定自身的位置”(ibid)。从这个意义上讲,科学语篇中的引证可被视为研究者构建著作者自我(authorial self)或学术人身份(professional persona)的一种重要手段(Hyland,1999:359),是研究者得到学术共同体认可和接受所提供的一个互文保障(intertextualwarrants)(ibid:353)。
二、感官证据/归纳
科学语篇中感官型证据主要体现为科学研究中的现象、数据、结果等。据Kdly和Bazerman(2003:41~43)对科技语篇语料的研究发现,论文中实验/观察部分的句子可占整个论文句子总量的1/4~1/3,由此可推断科技语篇中感官性证据出现的频率较高。现代科学研究强调通过实验方法获取证据,因为这些证据是研究者亲身感受或体验到的,一般被认为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所以语言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认为,“语言的证据就是经验或现象”(陈嘉映,2003:1267)。这是使用感官证据的直接动因。Kelly等(2003:42)还发现,相对于引言、讨论和结论等语步(move)而言,实验/观察语步明显表示出较低的断言认知级别(epidemic level of claim)。所谓断言的认知级别,是指断言的概括程度(level of generality ofclaim),显示了作者对断言的概括性的认识程度(ibid)。实验/观察语步中体现出的较低的断言认知级别正是现代科学研究所崇尚的实证性所决定的。科学理念常将科学实验活动视为非人性化(impersonal)行为,其关注点是物化世界的客观现象(Hyland,1999:360)。
有了从感官直接感受的证据,研究者就可以以此为基础做出进一步的推断,以揭示现象、数据背后隐藏的规律或模式,这就是从感官证据出发而获得结论的归纳推理过程。
经验现实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认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对现实世界的经验,经验在人的认知和语言中具有重要性,因为,从根本上讲意义是由人的具体经验所制约和激发的(Marmaridou,2000)。归纳推理是以人对客观世界的经验和认知模式为基础的(赵艳芳,2001:37),是体验现实的一种途径,通过推理可以使人类的个体经验变成了有意义的东西,并在特定的语境中构成特定的语篇而获得意义。研究者正是通过推理语言的具体使用过程,对个体获得的经验进行定义,为科学共同体提供看待世界的新的视角,从而对特定研究范畴的现实意义进行维护、修正或发展。正是通过无数研究者个体经验相互间的认知互动,最终可以实现学科共同体的意义的社会构建。
三、假设/演绎
有了基于某种理论或其它方式的假想,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推理而获得结论,这种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就是演绎。作为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演绎的假设条件(明示的或隐含的)可信与否至关重要。一般来说,假设的条件可分为两类(廖巧云,2004:47),其一,表示假设条件的小句与其主句所表述的因果关系符合自然规律或事理,这种假设条件容易为话语双方所认可,演绎出的结论自然也容易为双方所接受。
另一类假设表示的不是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是说话人作出推理的一种个人所依据的实据,即这里条件的前提和结论之间不存在着直接的因果联系,只是说话人以自己已有的经验对事物作出的主观化的推断,表现为说话人以自身特有的“实据”为基础推知主句事态的认知过程。这类假设,Fairelough(1992:145)认为是一个“预先建构”(preconstrueted)的表达,是文本作者呈现出的一种个体主张。
由于这类假设可以是说话人依据个体经验和知识在特定语境下进行的推理,这个推理过程具有较强的语境依赖性,即这里的条件和结论的相关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语境因素所决定的。Widdowson(2004)认为,语境不仅包括发话时的时空环境,还包括内化在参与者头脑中的心理世界。Givon(2005:221)更是直指语境为“被解读的他人的心理”,是关于他人心理的心理表征。因此,说话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顾及交际对象的心理模式,其结果,就是说话人把听话人的心理当成自己的心理,不断对其进行在线建构,由此得以预见对方的行为,提高话语的适应价值。事实上,在科学语话实践中,作者总是倾向于寻求自己和读者双方可能共有的某种假设基础,使所提的假设条件能够得到对方认可和接受,以促进交际双方的积极认同。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由此,Fairelough(1992:262)才会认为“预先假设是操纵他人的有效方法”。
四、信念
信念是说话人个人的观点或想法。科学论文中往往较少采用信念这种主要突出个人主观见解、而不强调说话证据的表达方式(Chale,1986:262)。科学研究中对个人主观意识的抑制,是与科学话语追求科学客观性的实践相一致的。对一项科学研究的评价,主要取决于该研究自身所展现的价值.而不是研究者的主观意识。西方学术界普遍认为,科学研究从本质上讲是“对话性”的(dialogie iII nature)(Taylor&Chen,1991:331)。即知识主要是在研究者与同行之间的思想对话,尤其是与不同观点之间的批评性对话中得到发展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和同行/读者发生互动。
科技语篇中第一人称与某些“认知型动词”(cognitionverbs)(即强调主观断言作用的动词)(Hyland,1999:360)如“think”、“guess”等词语连用,这样的论断往往可以被认为具有较明确的主观取向,即写作者对所述信息的来源或可靠性愿意承担个人责任,表明该论断仅属作者的个人判断。只是作者个人所提供的可选择或可供参考的一种观点,读者可以自主地选择加入讨论或保留己见。设想,如果上述句子的第一人称换成“人们”或“people”,论断就会具有明显的客观取向,其结果就是将该论断肯定为一种普遍的观点。一个科学论断在未被学术界普遍认可或接受之前,将其作为个人的判断,自然就会弱化该论断的权威性,增加了他人参与学术对话的可能性。科学语篇中的这种话语实践,可以为学科知识的共同构建提供一个良性的人际关系基础。同时也反映出科学界崇尚的价值观之一——协作性(colIeagiality)(Hyland,1997)。
五、可靠度
这是说话者对信息可靠程度所作出的判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