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拓扑”视角下的动态体裁研究

作者:张 滟

强的体裁甚至会影响到其他学科性、职业性或机构性体裁的构建、阐释和发展。例如,体裁研究者们(如Bhatia2004,Fairelough 2003,Hyland 2000)都注意到,一些典型的商业促动性体裁,如商业广告、推销宣传册等,在后现代不断复杂的社会情境中自身语言资源不断得到创新性发展;同时,其他学科、职业、甚至机构性修辞社团中多样声音之间的互动和竞争日益激烈,话语主体自然会征用(appropriation)广告性体裁的话语资源和体裁策略以磋商非商业语境下的宣传劝说目的,如公益宣传、项目申请等等,甚至一向被认为“理性、客观”的学术性体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劝说、促动”性修辞诉诸。
  其次,体裁作为“社会认知性行为”,行为主体遵循社团性体裁范式同时要实现其“个体”交际目的,期待体裁行为受众的“言后行为”,因此体裁行为的“个体性”成为必然。当这种“个体性”体裁资源在修辞社团中得到累积,就有可能出现新的社团性体裁范式。比如,表面上看,“学术论文引言”体裁只是“客观”介绍某个研究领域的由来和现状,阐述聚焦于某研究议题的必要性,并且介绍研究者的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和发现。但作为一种象征行为,“学术论文引言”体裁对研究领域的由来和现状以及对研究议题中心性的阐释,实际是学者利用修辞社团中的多种声音,建构起自己的研究与那些多种声音的关系网络,导向受众接受学者自己的研究范式和权威身份。因此“学术论文引言”语篇必然体现“营销”因素:类似于商业推销、但又以不同的模式,学者们构建起话语语义体系,通过表面“客观”的形式实现人际劝说——“影响受众的自主判断和行为”,劝说学科性修辞社团接受其研究和作为研究者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所以,“体裁本质上是随着使用情境而变化的、动态的修辞结构,体裁知识实际是主体在社团文化语境中的情境化认知”(Berkenkotter and Huckin1995:6)。而体裁行为的这种动态性、粘连性、情境性以及随之产生的“跨社团性”,都需要我们在新的视角下定位和描述体裁。
  
  3.2 体裁群:动态体裁行为的集合体
  针对体裁行为的动态性,Bhatia提出“超体裁”(super genres)或“体裁群(genre colony)”概念,指出一系列体裁之间因为共享特定交际目的,可归属于一定群体;同时这一系列体裁之间会出现体裁资源的混杂、互文和相互征用(2004,57-142)。汉语文体类型学研究向来以“功用”标准划分文体;而面对文体交叉现象,许多文体学家也提出类似“体裁群”的文体归类方法,如赵逵夫(2000)提出对文体作“分级划分”;李熙宗(1997)提出把相同交际领域中具有相近交际功能、语言运用特点相近的文体划归为“文体集合”。
  我们认为,当体裁研究者深入体裁行为的“篇际互文性”研究,可以利用“体裁群”概念。例如,商业广告/促销、公益宣传、推荐信、项目/工作申请、甚至学术著作/论文的评述或引言等一系列体裁因其共享向潜在“消费者”推广宣传某种产品、服务、项目、理念或事业,并期待某种“言后行为”发生的劝说性交际目的而可以被归类为“促动性体裁群(promotional genre colony)”,尽管各成员可能归属不同“修辞社团”,体现或实现不同情境。
  值得说明的是,“体裁群”概念是为研究体裁的“动态性”或“篇际互文性”而提出的“模糊范畴”。例如,在“促动性体裁群”中,以“修辞劝说”的概括性交际目的为参照点,最主要的中心成员包括商业/促销广告等典型的“劝说、促动”性体裁;在中心成员的外围,是随情境不断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征用”了中心成员“劝说性”话语资源的一些体裁,如工作/项目申请、推荐信、公益宣传等;而另外还有一些体裁,传统上被认为是客观“信息性”的,如学术(论文/著作)引言/推介、公司年度(财务)报告、书刊/影视评介等,也会随修辞社团语境不断发展的“杂言竞争性”和话语主体期待“言后行为”发生的“个体性”的不断积累,越来越多的出现“动态劝说性”。因此,“促动性体裁群”作为“模糊范畴”可以图示如下:
  
  4.三维“拓扑”框架下的动态体裁研究
  
  4.1 “拓扑”视角的提出
  我们提出“拓扑”(topology)视角作为研究动态体裁行为的方法论和指导原则。传统体裁类型学强调体裁作为不同“类型”的个体、离散性,强调不同体裁之间的差异、对立性。比如,商业广告、公益宣传、书/影评以及学术(论文)介绍/引言等体裁以往被认为是截然不同的体裁类型,无论是交际语境、语步结构还是篇章词汇一语法模式都互不相关。但正如我们上文提到,体裁的动态行为性、或篇际互文性使得“离散性”体裁类型研究已经不再合适。不同体裁之间因其共享特定交际目的,会逐渐集聚为“体裁群”,相互征用话语资源。比如,以“修辞劝说诉诸”为参照点,上述“促动性体裁群”成员之间,从“商业广告”体裁到“学术论文引言”体裁是一种从“显明”到“隐含”的“彩虹式”渐变。因此体裁研究应当以强调“渐变性”和“家族相似性”的“拓扑”视角深入体裁行为的动态性和篇际互文性。
  “拓扑”视角下的体裁研究试图以不同体裁问共享的概括性交际目的为出发点,把不同体裁集聚到作为“模糊子集”的“体裁群”中,找出不同层面的、实现该“概括性交际目的”的话语语义原型作为参数,从而把不同体裁放置在一系列围绕“参数”的“渐变体/连续体”上进行定位和描述。“以相同参数系列切人体裁研究,使我们不仅看到不同体裁(类型)间的差异,更看到它们之间的共性”(Martin 1997:14-15);换句话说,“拓扑”视角下的体裁研究是把不同体裁置于同一“模糊范畴”,以一系列参数探讨体裁行为的动态性和篇际互文性。
  
  4.2 三维“拓扑”参数系列的构建
  “体裁群”范畴的建立以不同体裁共享概括性交际目的为条件,而“交际目的”构成体裁行为的部分社会语境。根据SFL的社会符号性语言观和语言层次论(stratification),语言实现并识解社会语境,所以我们要在“语言层面”寻求“拓扑”参数系列。而语言是多层次的系统,包括语义层和实体层;语义层又可细分为话语语义层和词汇一语法层次。话语语义直接体现语境,具有抽象性和开放性,关注系列词汇一语法选择项以何种模式实现连贯性和粘连性篇章或话语。所以,研究作为话语行为的体裁动态范畴,必然以实现概括性交际目的的一系列话语语义原型作为共同的拓扑参数,探讨不同体裁行为怎样动态实现概括性交际目的。
  我们在上文提到,体裁是一种社会认知性“修辞行为模式”。因此,“只从篇章模式、句法和词汇特征或论证结构等来界定体裁是不够的,还应通过分析体裁行为的社会认知性(修辞)动机来识别体裁”

[1]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