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2期

虚喻的认知、语用分析

作者:贾丽娜 蒋 勇

概念的“槽孔”(slot),如从“宋江受阎婆惜的控制”抽绎出“强大者受弱小者的控制”(见箭头1),然后把这一结构投射到复合空间(见箭头2)。源域仅为槽孔提供填充物(filler)。如在图中输入空间2仅提供概念实体:“吊桶”、“井”、“坠落”(见箭头3),而不提供概念结构,即小容器坠落在大容器里,因为这一结构不为复合空间所需,并且与来自上层空间的结构相冲突。于是第四空间组合槽孔与填充物,如让“井”与“强大者”组合,“吊桶”与“弱小者”组合,用“……落在……里”与“……受……控制”组合,即用前者体现后者。最后,浮现结构生成。尽管这一虚构的概念结构不同于现实中的概念结构,违反现实中以大包小的逻辑,但它能实现以虚喻实的目的(见箭头4),因为它得到了靶域的应和与认同。在例(6)中,阎婆惜原本生活无着落,只能听从有钱有势的宋江的摆布。她虽梦想跟张三做夫妻,但还不敢轻举妄动,就象吊桶落在井里,小东西只能受大东西约束一样,无可奈何。可后来事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她偶然发现了宋江私结梁山的证据,这下宋江反栽在她的手里。于是角色互换,反客为主。弱能制强。用作类比的复合空间的概念结构模拟真实空间的角色互换,于是就有了“井落在吊桶里”的说法。输入空间2中的概念结构“吊桶落在井里”受到第三空间的修改,变成了一个与现实空间中原有逻辑完全相反的概念结构。这一比喻突出了阎婆惜意外收获的惊喜之情。因此,虚喻中的虚实关系是:以实铸虚和以虚喻实。
  
  四、虚喻的构建方法。
  
  Faueonnier & Turner(2002)虽然大致刻画了隐喻所涉及的四个空间,但没有指出构建虚喻的具体方法。讲话人在创造虚喻时有许多启发式方法,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虚喻都需要进行在线构建。言语能力既包括创新语言的能力,也包括吸收他人与社团语言的能力。我们这里只是回溯和重构言语者创生虚喻时的认知方法。限于篇幅,略举几种。
  4.1 巨链组合法
  (7)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堞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返明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贺铸《踏莎行》)
  “存在巨链”(the Great Chain of Beings)这一概念发轫于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关于上帝的属性和宇宙起源的观念,后来被思想家们发展为包容更多内容的世界观。Lovejoy(1964)的《存在巨链——对一个观念的历史的研究》一书是他对观念史研究的名著。“存在巨链”中的事物按照由低级到高级进行排列的顺序是:非存在物<矿物<植物<动物<人<鬼神<天使<上帝。每一事物都属于巨链中的一环,巨链中间没有空缺。这一比喻代表宇宙稳定的秩序。例(7)使用了拟人手法,把巨链中的两个环节(人与植物)分别作为输入空间l和2:
  输入空间1:美女因择夫过严而耽误了青春
  输入空间2:春来莲花盛开,秋来花辨凋零
  复合空间: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靶域:贤士因择官过严而耽误了建功立业
  4.2 附加法
  (8)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王嘉《拾遣记》卷六)
  行尸指可以走动的尸体,走肉指会走动而没有灵魂的躯壳。这种虚构方法是将“行走”功能附加到尸体和躯壳上,使它们在虚拟空间中具备行走功能,比喻不动脑筋、不起作用和糊里糊涂过日子的人。
  4.3 置换法
  讲话人用一个不恰当的事物替换某一事件中常规的参与者,如在俗语“请鬼来医病”中,用鬼置换医生,在民俗信仰空间中,鬼干的是勾魂摄魄、祸祟人间的事,所以请它来看病会适得其反。同样地.“把送殡的埋在坟里”,“叫哑巴传话,叫瞎子引路”也是比喻人们搞错了对象或用人不当等。
  4.4 手段、目的组联法
  讲话人将目的与不恰当的、愚蠢的手段组合在一起。如“掩耳盗铃”、“缘木求鱼”、“扬汤止沸”、“抱薪救火”、“杀鸡用牛刀”、“掏耳朵用马勺”、“以蠡测海”、“随珠弹雀”等。当目的与手段在虚拟空间中结合在一起时能使听话人容易看到目的与手段之间的矛盾。而在现实空间中,这一矛盾被淹没在众多的关系中,人们不易看出两者之间的矛盾。
  
  五、虚喻的语用功能
  
  虚喻具有许多重要的语用功能。它具有讽刺功能。批判荒谬、愚蠢的行为,如“使蚊负山”、“强迫公鸡下蛋”、“割肉饲虎”、“自掘坟墓”、“又当巫婆又做鬼”、“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拉着和尚认亲家”等。它能突出异常的变化,如“把煮熟的鸭子给闹飞了”、“在阴沟里翻船”等。它还能指点迷津,诊断认知盲点,如“捧着金饭碗讨饭”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