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会话中的同构重复
作者:梁丹丹
使前后话语发生关联的应该是相同或相似部分。从形式看,同构重复和排比似乎没有什么区别,但事实上,二者有根本不同:排比是说话人或写作者为了求得更好的表达效果,刻意采取的一种方式,排比以语气渐强为主要特征,排比所包含的同构部分(又叫提挈语)是被强调的信息,目的在于引起接受者的特别注意。同构重复的功能主要是建立衔接,没有语气渐强的变化,同构部分也不是说话人要强调的信息,只是衔接的一种形式。
例(7)至例(9)利用同构形式建立的是会话中的时间衔接。不表达真值语义关系的“就是”“好像”等在日常会话中有着积极的价值,因为会话一般都是即兴的,会话双方边想边说,难免会出现不能及时计划好下文、思维出现空白的情况,说出“就是”“好像”等表达则可以避免沉默,因为沉默容易引起听话人的误解,这样就使前后话语在时间上保持了连贯,并且能够争取时间来计划即将要说的内容。这类同构重复虽然对话语的命题意义无关紧要,但它们在实现话语时间上的衔接时功不可没。相互重复首先反映的是合作原则下的话语衔接。会话建立在双方的协商之上,因此双方的话语应有关联,“关联”意味着双方应忠实于协商所确定的话题,也意味着一方话语与另一方话语之间应有衔接连贯关系。会话作为一个整体。其内部的衔接关系有很大部分靠会话者合作建立,合作原则中有一条就是关系准则,即要建立己方话语与他人话语的关联,而相互重复是一种最直接的使己方话语与他人话语相关联的手段,在会话的形式衔接和意义连贯上具有重要作用。
相互重复还反映了会话的礼貌原则,礼貌原则中的赞同准则认为会话者会尽力缩小自身和他人之间的分歧,尽力夸大自身和他人之间的一致。例(12)是上述观点最佳的证明,汉语中自称时多用量词“个”“名”。比如“我是个老师”“我是名学生”,“位”则多用于他称,表示尊敬,所以一般不会出现“我是位老师”的说法,但“他是位老师”就很自然。例(12)中的听众在主持人用了“一位老人”的说法后,竟然自称“我是一位老人”。可见,为了最大程度地与会话伙伴求同,说话人甚至不惜牺牲部分的话语可接受性。
3 同构重复产生的认知心理原因
同构重复首先反映了言语生成过程中的语法启动效应,自我重复的第二种情况和相互重复尤其能够体现这一点,因为“好像”“就是”等已属于话语标记语,与说话人即将构建的句法结构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在此暂不讨论这种情况。言语生成简言之就是将思想意图转化为具体语言形式,并以语音表达出来的过程。具体地说,包括组织交流意图、激活概念,然后提取词义、语法和语音信息,最后控制发音器官发出声音这些过程。语法生成是言语生成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又包括生成句法结构、指派论元角色、确定语序等一系列加工过程。语法启动是与句法结构生成相关的一种现象。根据Picketing和Branigan(1999)。所有的语言系统都为同样的语义内容提供了多种语法形式,人们在说话时倾向于重复使用已经使用过的句子类型或者结构,这种现象就是语法启动,也就是说,使用一种特定的句式加工一个句子后,会对接下来的具有相同或相关形式的语句的加工起易化作用。同构重复体现的话语局部语法一致倾向就是语法启动所致。同构重复说明言语生成过程中可以存在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被直接确定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是一次完成的。相互重复更加表明作为合作双方,会话伙伴可以相互产生语法启动效果,说明在言语生成和理解过程中,双方对语法的表征是一致的。不但自己产生启动句可以启动目标句,理解对方产生的启动句也同样可以启动目标句,表明生成和理解可以激活相同层面的表征信息,或者说,生成和理解过程会共享某些词汇语法表征。
语法启动效应在图片描述、瞬时回忆和补句等不同的实验范式得到了证明(黄贤军、高路2005)。其中Branigan等(2000)的实验条件最接近真实会话的情况,他们将图片描述范式应用到会话中,通过设置两个被试交替描述图片的内容来研究会话中的语法启动,图片内容有的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语法结构来描绘。被试其中一个是真被试,而另一个是“假”被试,是实验的合作者,通过系统地改变“假”被试的语法结构来研究对被试的影响。结果发现会话间存在较强的语法启动效应,而且当启动句和目标句的动词一样时,启动效果增强。Branigan(2000)的实验表明自然会话中的确存在语法启动现象,这无疑支持我们认为同构重复反映语法启动的观点。
同构重复还反映了言语生成过程中资源配置的优化策略。会话时说话人总是面临“说什么”和“怎么说”的矛盾,因为时间限制,说话人不得不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说什么”上,而同构重复正好可以使说话人在“怎么说”的问题上少分配资源,使其在相同时间内产生更多的话语,提高效率。Tannen(1987)提到Whitaker(1982)的两个神经语言学实验,实验证明那些大脑的言语产生区域完全受损、已丧失自发言语能力的失语症患者,仍然可以保留正确重复、尾随(也就是极短时间之后的重复)他人话语的能力,甚至在重复的时候带有时态、人称和句型上的改变。这表明,自发的言语能力和进行重复的言语能力由大脑的不同部位司管,大脑中存在专门负责重复产生言语的部位,与负责产生自发言语的部位相对。Whitaker的另一个实验通过测量流入大脑的血流量发现,自动的重复的言语生成比需要即时加工的言语生成速度更快,花费的认知资源更少。同构重复利用了一些已形成的表达方式,说话人无需在话语生成时进行即时的组合,因而可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话语其他部分的加工。
已经形成的、无需临时组合的表达式在说话人的大脑中以“块”(chunk)的方式存在。所谓的“块”,通常指记忆中具有整体表征的单位。比如语言系统中的词就可以看成“块”,组合之后大于词、但功能相当于词的单位也可以看成“块”,比如熟语,这正是我们把熟语也归入词汇系统的原因。“块”作为构建话语的单位,无需再经检索提取词语和句法结构等过程来组合,而是作为一个单位被提取,因此可以易化话语生成。这样,我们可以推断,那些认为言语的编码单位是词或短语的观点都是片面的,既然言语生成过程中存在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被直接确定的阶段,而且这个阶段一次完成,那么言语编码的单位可以大至语法层面上的小句。
同构重复利用的是临时的“块”,和词语的表征不太一样。认知心理学认为,表征的激活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使用记忆的频率,一个是使用记忆的最近时间,第二个因素又被称为近现率,它显示人们对一个范畴最近出现的事例的记忆力最强(桂诗春,2000)。同构重复虽然利用的是临时表达式,但会话时启动句和目标句之间相隔时间较短,启动句的结构应该保持在短时记忆之中,根据近现率,易于激活是顺理成章的。会话时任何可以减轻加工负担的手段都是有帮助的,同构重复使说话人能在一个已确立的框架中填入新信息,因为启动句为目标句提供了结构上的范例,目标句复制范例的结构比从同义结构中进行选择后再建立全新的结构要更节约资源,同构形式的使用减少了与语法加工有关的计算负担。同构形式不仅能够易化话语生成,也能易化话语理解。听话人的理解活动与对方的话语几乎同时启动,理解不会等到对方话语完成之后才开始。陆丙甫(1986)认为,话语的理解是一个同步组块的过程,即听话人把已经听到的词语,能够有把握组合在一起的就尽量组合在一起,暂时无把握组合起来的就当作几个离散“块”记在脑中。
同构形式在第一次使用时,听话人需要经过组块的过程来理解,重复使用时,已经启动的结构可不再需要组块,无论其长度,都直接将同构部分视为“块”这样一个整体单位。启动效应可以缩短言语理解时组块过程中的试误时间,加速听话人的同步组块过程,节约听话人的认知资源。对于相互重复来说,启动句本来就由听话人先前的话语引发,对理解过程的促进效应更为明显。所以,说话人和听话人都可从同构重复中受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