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语言的描写与解释

作者:李佳樑 刘娅琼

“着”的标记功能,并阐述了这四个范畴之间的内在关联。张洪明先生提出人类诗文韵律本质反映的是词汇音系规则运用之后、后词汇音系规则运用之前的那个层次,由此澄清利用《诗经》押韵资料所得出的上古汉语语音构拟系统的性质。
  与会学者所展现的各自独到研究成果中,大多体现了这样一个特点,即努力继承胡裕树先生所倡导的“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取向,在充分描写语言事实的基础上注重解释。如把字句是学术界研究较多的句式,这次会议上国内外学者有多篇论文探讨把字句式,尤其是运用认知语义学的方法来描写和解释把字句的语义和成因成为许多人研究的重点。又如戴耀晶、陈昌来、尚新、蒋勇、熊学亮、卢英顺等先生提交的论文,也反映出了对语法现象作语义解释的研究思路。内容丰富多彩的大会学术报告向语言学界同仁传递出非常丰富的学术信息,从而推动着汉语语言学的深入发展。
  会议在7月15日下午设有缅怀纪念专场,胡裕树先生生前的学生、同事、朋友畅所欲言,深情缅怀先生为人为学为文的崇高精神。
  陈光磊先生当年是在胡裕树先生的亲切鼓励下考取陈望道先生的研究生的,戴昭铭先生更是在胡裕树先生的关怀和引领下走上了语言研究之路。两位先生忆起胡先生,感慨颇多。陈光磊先生结合胡先生“扶老携幼”的事例把他的学术精神总结为三点:无私的奉献、谨严的作风、创新的风格。戴昭铭先生的书面发言通过自己在复旦求学时学习、生活、求职中的几件小事,缅怀先生“对弟子的关怀如天高,如海深,既慈祥,又宽容,一切似乎出于自然”。
  高天如先生、李嘉耀先生和李金苓先生上世纪50年代进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学习,都曾聆听过胡裕树先生讲授的现代汉语课程,毕业留校后又成为胡先生长期共事的同事,胡先生之于他们是“亦师亦友”。他们通过胡先生学风严谨、要求严格,对后辈关怀备至、事事为他人着想,为人宽厚随和、做事有条不紊等很多事例,展现了胡先生坚持原则、严谨育人,“甘于奉献”、“甘于勤朴”的精神品质和高尚人格。
  邵敬敏先生追忆了与胡先生相识、得先生指导、获先生帮助、受先生影响的诸多细节,感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不在于做了多么伟大的事情,他的人格是最重要的”。范开泰教授结合自己编辑胡裕树张斌选集的工作,着重回顾了两位先生的学术友谊和学术特点,他在发言中指出,“关注当代学界,许多前辈风范高标;不少时贤,才思横溢,令人敬佩。但是像胡裕树、张斌两位先生那样,近半个世纪和谐合作、创新精进、高风亮节、四海仰慕的,却也鲜见”,“两位先生的学术思想特点,可以用‘注重理论方法,积极创新开拓’十二个字来概括。”
  宗廷虎先生从回忆在胡先生身边从事修辞学研究的经历开始,讲述多个事例高度赞扬了胡裕树先生在复旦大学语言研究中扶老携幼、承前启后的作用和贡献,并高度评价了胡先生对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贡献。袁晖先生回忆了胡裕树先生对师长的尊敬、对同辈的友善、对晚辈的提携,一件件具体的事例无不说明胡先生是为人为学的楷模。苏兴良先生忆起自己初到留学生办公室工作时得到胡裕树先生鼓励,以及文革等时期与胡裕树先生的交往,讲述了胡先生在人格方面给他的教益,令在场者无不感触良多。
  因故未能到会的范晓先生、姚喜双先生和濮侃先生为会议发来了书面发言。范晓先生对胡先生在语法学研究上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他提出“胡裕树先生的一些学术见解,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要学习他对语言学事业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更要继承他的学术财富,并把他的语法学术思想发展下去。”姚喜双先生在书面发言中强调“胡裕树先生在我国语言研究、语言学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并通过往事追忆胡先生学术长者的风范。濮侃先生勉励年轻人要像胡先生那样“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全心全意为繁荣学术而奋斗”。
  总之,正如主持人说的那样,“胡先生是春风风人,夏雨雨人。”代表们纷纷表示要把胡先生未了的事业继承下去,再创新的辉煌。
  7月16日下午,大会举行了简短的闭幕式。复旦大学中文系戴耀晶教授总结道,“从会议的精彩报告和热烈讨论中,表现出与会学者对语言学事业的追求,对语言学界前贤胡裕树先生的崇敬,对汉语语言学发展的积极探索,展现出了汉语语言学生机勃勃的气象。”“通过这次会议,更强化了这样一个认识:胡裕树先生对复旦大学的语言学科,对上海语言学的事业,对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乃至对汉语语言学的国际影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赢得了语言学界同仁的尊敬,人们将永远怀念他!”最后,游汝杰教授致闭幕辞。
  会议论文将编辑成“纪念胡裕树先生诞辰90周年论文集”出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