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侦查讯问话语参与框架分析

作者:曾范敬




  提要 本文利用参与框架理论对侦查讯问话语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侦查讯问过程中,无论是在开头和结尾部分的P12R参与框架还是在信息收集部分的S3R框架中,侦查人员参与角色分布表明他们对话语内容几乎没有控制权,处于“无权势”地位。控制权分别被警察机构(讯问的开头结尾部分)和犯罪嫌疑人(信息收集部分)分配。但在语言互动细节中,侦查人员借助其强大机构权力(表现为互动中的话语权力),实现了对交际资源的占有和支配。处于“有权势”地位,而犯罪嫌疑人却处于“无权势”的地位。讯问双方的这种权力冲突关系贯穿于侦查讯问话语的全过程,将会为侦查讯问话语的进一步分析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 侦查讯问 参与框架 机构权力 权力冲突
  
  1 导言
  
  侦查讯问是指侦查人员为了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供述和辩解,查明案件事实真相而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正面审讯的一项侦查措施。侦查讯问是典型的机构话语,实现机构目的是机构话语最为突出的特征(Levinson,1992;Drew & Heritage,1992;廖美珍,2005)。侦查讯问的目的是获取犯罪嫌疑人的口供和保护犯罪嫌疑人权利的统一(徐美君,2003),它在侦查人员与犯罪嫌疑人之间的言语互动中实现。
  在侦查讯问中,讯问双方会针对自己的话语自觉或不自觉地分配给自己某种话语地位或参与角色,从而形成参与框架。侦查讯问话语在开头、信息收集和结尾三个部分中,由于各部分的功能任务以及讯问双方目的关系的不同,会话参与者对参与框架选择的也会不同。本文利用参与框架理论对侦查讯问话语各部分进行分析。
  
  2 参与框架理论
  
  参与框架理论(participation framework)是由美国互动社会语言学家E·戈夫曼(Goffman,1981)分析日常会话时提出的。他认为“当一个词被说出时,处于事件感知范围内的所有人都会获得一种与这个词相关的参与地位。这些不同地位和其中合适行为的规范特征被代码化,这为(话语)社会互动分析提供了一个基本的背景。”(p.3)参与框架理论是从说话者参与角色(participant roles)角度描写口语话语的一种方式。角色是以说话者的“态度”或是对话语内容的“倾向性”(orientation)来定义的。戈夫曼提出,会话参与者可以识别出四种可能的角色:发声者角色(animator)、作者角色(author)、责任者角色(principal)和对象角色(figure)。简单来讲,发声者角色是指会话者负责话语的声音产出;作者角色指会话者承担的根据目的产出语言表达式及其意义的角色;而责任者角色则是指会话者对话语产生的社会意义及其影响、后果承担责任;对象角色指的是可以被他人言说的任何人或物。戈夫曼指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会承担角色网络中的一种或是多种角色。会话参与者在会话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赋予自己某种话语地位并承担相应的参与角色,从而形成一种参与框架。
  参与框架中的说话者的话语地位和参与角色的不同表明了说话者对自己产出话语的控制力高低和责任程度的大小。比如说,说话者对说出的话语,同时承担“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角色,那么他对自己说出话语的内容就具有控制力,同时他对这一话语所产生的社会后果承担责任。很明显,说话者同时承担“发声者”、“作者”和“责任者”三种角色的参与框架相比只承担“发声者”角色的参与框架,说话者在前者中对话语内容的控制力强许多。
  
  3 开头和结尾
  
  3.1 形式化语言
  侦查讯问开头和结尾的功能和目的是使讯问遵循法定程序,符合法律规定。在这两部分,侦查讯问话语的风格较为正式,包含了一系列形式化语言,侦查人员所使用的语言基本上是相同的。为了确保机构话语的“精确性”,有些讯问语言甚至已经提前印制在讯问笔录上,用来指导侦查人员完成必须的讯问话语。如例(1):
  (1)问:我们是×××公安局的工作人员(出示证件),现依法向你讯问×××一案的有关情况,请你如实回答。对于本案无关的问题,你有拒绝回答的权利。你听清楚没有?
  答:听清楚了。
  问:姓名?
  答:×××。
  问:性别?
  答:男。
  问:民族?
  答:汉族。
  问:出生年月?
  答:1977年10月20日出生。
  问:籍贯?
  答:××省××市××镇××乡××村。
  问:现住址?
  答:××省××市××镇××乡x×村。
  问:文化程度?
  答:初中毕业。
  问:工作单位?
  答:无。
  问:家庭成员?
  答:父亲×××,52岁,务农。母亲×××,51岁,务农。
  问:曾受过刑事或行政处罚情况?
  答:无。
  问:现在对你宣告犯罪嫌疑人有关诉讼权利和义务:……
  答:好。
  问:以上诉讼权利和义务你听清楚了没有?
  答:听清楚了。
  问:你是否申请回避?
  答:不中请。
  问:你是否聘请律师为你提供法律帮助?
  答:不聘请。
  问:对于你涉嫌×××一案,你有何辩解?……
  相类似的形式化机构话语模式也出现在结尾部分。这主要是符合《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184条之规定,即讯问笔录应当由犯罪嫌疑人核对并签名、捺指印等。例(2):
  (2)问:你以上所说是否属实?
  答:属实。
  问:你看一下以上笔录,记录的是否和你说的一样?
  答:以上笔录我看了,和我说的一样。
  问:那么在笔录的每一页上签名、捺手印。
  
  3.2 开头和结尾部分的参与框架分析
  Heydon(2005)认为,在侦查讯问话语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侦查人员说出形式化话语时,“作者”和“责任者”的角色被分配到了警察机构身上。侦查人员使用形式化话语,对话语形式和内容没有选择自主性。侦查人员只是作为警察机构的代理人来说出这些话语,作为个人,他们对这些形式化话语所产生的后果不承担责任。这样,侦查人员个人承担的唯一角色就是“发声者”角色。这种参与框架可以称之为P12R参与框架,它表示的是警察机构(Pdice Institu-tion)被赋予了两种角色(2 Roles),即“作者”和“责任者”角色,而侦查人员只是承担了“发声者”角色。
  侦查讯问开头和结尾部分,侦查人员使用P12R参与框架,就大大减少了自己违反法律规定的风险。相反地,如果侦查人员依靠自己判断,决定哪些词语能最好地实现法律规定的要求,他们说错的风险就会很大。因此,使用一个形式化的文本以及由此引发的P12R参与框架是一个方便之举。它既为侦查人员提供了一个合理的依赖机制,又使讯问符合了法律规定。
  同时,开头结尾部分的P12R参与框架一般也会得到犯罪嫌疑人的配合和支持。在侦查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