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事迹感动中国,语言撼动人心

作者:周明强




  [颁奖词]她是中原大地上的又一个女英雄。扫恶打黑,除暴安良,她铁面无私;嘘寒问暖,扶危济困,她柔肠百转。十里长街,白花胜雪,挽幛如云,那是流动在百姓心中的丰碑!一个弱女子能赢得百姓的爱戴,是因为,在她的心里有对百姓最虔诚的尊重!
  2.2.2 数字对照。例如:2006年年度人物霍英东——数十年里,用作慈善的捐款超过150亿港元,对社会的各类捐助金额接近200亿元,单是在家乡番禺的捐助就超过40亿元。在香港他不是最有钱的,却是为社会捐款最多的人。
  [颁奖词]聚散有道,义利兼能。五星和紫荆维系他一生的光荣。
  2.2.3 特征数字并用。例如:2007年年度人物李丽——孱弱瘫痪身躯温暖八万冰冷心灵。
  [颁奖词]残疾打不垮、贫困磨不坏、灾难撞不倒,坚强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的歌。五年时间,温暖八万个冰冷的心灵,接受、回报、延伸,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
  
  3 语言表达催人感动
  
  在认知理论看来,人的大脑是一个以最少的努力获得最大效率的信息储存和处理系统,它可以在已有的旧信息的基础上,对极少的信息,甚至是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得出新信息,取得语境推进效果(赵艳芳2001)。每年的年度人物都是从上百名候选人中,历时几个月评选出来的。每个获奖者都有许多让人感动的事迹,颁奖时只能借助几十、百来字的颁奖词将其最感人的闪光点揭示出来,让观众通过信息加工、语境推进,获得更全面印象,这需要在语言上用力用功,触动人们认知的敏感处,才能真正让人感动。
  
  3.1 努力寻求与事与情的巧妙结合
  颁奖词首先将人物事迹、精神以及对人物的赞美之情巧妙融合在一起,做到水乳交融,自然成趣。只有抓准赞美的关键点,找准事与情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让人感动。例如,感动中国2007年度人物孟祥斌的颁奖词:
  风萧萧,江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同样是生命,同样有亲人,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另外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舍身救人的行为是壮举,已够让人感动的,而其感人意义在于生命价值的闪光,这是值得赞美的。“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把如此严峻的问题说得如此亲切、肯定。推选委员会的评价,也证实了这种认知感受。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彭长城,对孟祥斌这样评价:“我们常常追问自己人生的意义,也许意义不在于追问,而在于行动。而孟祥斌用纵身一跃放大了自己生命的价值。”
  
  3.2 叙事突出动人点,表情敲在感人处
  颁奖词极为简短,却既要叙事又要抒情,这就要求语言高度浓缩,言简意丰,叙事突出动人点,表情敲在感人处。做到字字珠玑、意蕴丰富、生动形象,促成在已有的旧信息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而让人对赞扬的对象形成全面完整的认知。例如,2005年度特别奖得者“青藏铁路的建设者”的颁奖词这样写道:
  [颁奖词]每当汽笛声穿过唐古拉山口的时候,高原上的雪山、冻土、冰河,成群的藏羚羊,都会想念他们,想念那些有力的大手和坚强的笑容。他们能驱动钢铁,也会呵护生命。他们,是地球之巅的勇者,他们,缔造了世界上最伟大的铁路!
  颁奖晚会上,“青藏铁路的建设者”的材料是最少的,建设者们没有一个到达现场,没有访谈,就连建设者的工作生活的镜头也少的可怜,8幅照片和难得的几个镜头:因为缺氧要背着氧气罐作业;用昂贵的价格租来的海事电话,每人每月只有3分钟的通话,在通话时却笑得那样甜美;呵护藏羚羊,与高原上的濒危动物建立了亲密关系等。视频连宣读颁奖词在内一共只有207秒,时间是其他获奖者的三分之一,但同样让人感动。颁奖词用了三句话,前一句叙事,抓住动人的情景,以“想念”带出,极其真诚。后两句抒情,点出实质,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感动是一种心灵的振颤,感动是一种认知效应。它可以是亲历之后而产生的,也可以通过语言虚拟情景来实现。“认知语言学认为虚拟的认知现象更为普通。实与虚是现实世界的概念。在语言世界里,我们无法对外部世界做出真假判断,但是我们可以判断什么样的表达是虚拟的,什么样的表达是真实的。”(崔希亮,2001)颁奖词是通过虚拟的情景让观众产生真实的感动,这种感动能持续多久,依赖于颁奖词的艺术魅力。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