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事迹感动中国,语言撼动人心
作者:周明强
关键词 颁奖词 认知 语用 语篇 篇章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首次活动于2003年2月14日隆重揭晓,举行颁奖仪式。这是国内媒体第一次以“感动中国”为主题评选年度人物,此后,每年举行一次。从此,一种新颖的具有较高艺术价值、意蕴丰富、撼动人心的艺术作品——“颁奖词”应运而生了。颁奖词语言生动流畅,简洁明快,并借助电视媒体的配合,产生了很好的艺术效果,受到了人们的欢迎。此后,人们竞相模仿这种形式,出现了“中国年度经济人物”、“中国骄傲”、“法制人物”、“情满中国抗击雪灾”等颁奖词。颁奖词的流行主要是因其语言与“感动”的事迹有着完美的契合点,具有独特的认知语用价值。
1 语篇构成形神皆备
颁奖词一般几十至一百多字。篇幅虽小,却形成了独特完整的语篇形式,并渐臻完善。
1.1 颁奖词的语篇特征
颁奖词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综合性的语篇类型。从语篇的功能看,要达到的施为性言语行为是综合的,是一种综合性语篇,汇叙事、说明、描写、议论等于一体,融褒扬、宣传、激励、评价等于一炉。从语篇构成看,是内语篇和外语篇的结合,颁奖词是内语篇,是“神”;宣读之前,主持人介绍人物的事迹,视频展示最精彩的事迹片断,是外语篇,是“形”。内外语篇结合,从“形”到“神”,形神皆备,符合人们的认知特点。颁奖词的任务是对人物的精神做恰如其分的评价。言事迹大处着眼,简要概述;评精神恰当独到、精辟感人。例如2002年年底人物郑培民的颁奖词仅97字,与事迹介绍(视频132秒)以及与代领奖人(郑培民的妻子和儿子)访谈(视频163秒)构成了一个完整和谐的语篇。(见下页表一)
1.2 颁奖词的“RST”特征
W.C.Mann和S.A.Thompson(1992)提出了修辞结构理论(RST理论),用于描写篇章的功能和结构。该理论认为功能语句与功能语句之间的各种关系组成了篇章。这些关系有:阐述关系、解释关系、动机关系、序列关系、对比关系、让步关系、背景关系、目的关系和重述关系等等。这些关系应用于篇章中各个功能语句,大多表现为核心语句和卫星语句的关系。对整个篇章的意义来说,某些语句在核心的意义方面,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核心语句;某些功能语句具有辅助的和边缘的性质,是卫星语句(辅助性语句)。Mann和Thompson认为,如果所有的卫星语句都从篇章中去掉,只剩下核心语句,照样能组成一个意义连贯的篇章(卫道真,2002)。颁奖词就属这样的核心语句。它与颁奖时的主持人介绍、屏幕的展示,与获奖者的交谈等等,就是核心语句和卫星语句的关系。对其中的卫星语句的理解有助于观众对核心语句颁奖词的理解。
在颁奖的电视节目里,必须将人物的事迹介绍展现出来,必须有选择地利用电视媒体的录像画面、语音、画外音、主持人介绍、与获奖者面谈等形式,对颁奖词作极为简要而有力的诠释。因此,所有这些内容的安排,语言的组织都必须围绕着颁奖词来进行。“RST”理论向我们提示,内语篇和外语篇的连接在语言上必须具备一定的认知关系,例如2003年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杨利伟的颁奖词的核心语句与卫星语句的关系如下页表二。
2 语境构建契合认知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就是要让观众感动,要让没有观看到颁奖节目的人感动,靠的是颁奖词本身的魅力。然而,精彩完整的颁奖场面更能给观众带来深深的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这是因为,精彩完整的颁奖场面为人们提供了解读颁奖词的特殊语境。这个语境的构建考虑了人们的认知;这个语境的实现,也还得由观众的认知来把握,才能产生作用。
认知语境的激活主要依靠三种形式:百科知识、感知内容、语篇信息。百科知识作为激活的表征可以是某些指称词语,感知内容为激活的表征可以是人脑当前的工作记忆,而语篇信息作为激活的表征则是上下文的语篇内容。当上文的语篇内容被解读时,它以心理表征的形式被存储在读者的工作记忆中,成为解读下文中指示词语的认知语境。此三种形式或以某种为主,或者多种协同作用激活人们的认知语境。颁奖词要用较少的语言表现较为丰富的内容,必须注意契合认知的特点以激活人们的认知语境,加深感知者对颁奖词意义的把握。
2.1 从印象升华评价
颁奖词的精彩在于能对人物作出最精当、最简洁的评价,将获奖者最感人的精神闪光点浓缩在几句甚至一句话里。这种撼动人心的语言力量应是哲理性与形象性的高度融合,让观众从精彩的视频介绍中得到的印象迅速升华。2006年度人物丁晓兵的颁奖词仅寥寥数语:
一条臂膀,也能撑起血染的军旗,他是真的勇士。
丁晓兵在一次重大军事行动中失去右臂。20多年来,他把对党的忠诚、对国家的热爱、对部队的责任,全部倾注于军人生涯中的每一个细节,付诸部队生活中的每一个举动,以自己的独特姿态诠释了共和国军人的英勇与顽强。
一条臂膀,要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姑且不易,但丁晓兵却用284面奖牌证书见证了他以残缺之躯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不平凡历程,经受了比战场上的生死考验更严峻考验。他的事迹说不完道不尽,为了让观众形成“一条独臂撑起了一片天”的感动印象,视频重点介绍了2003年在淮河流域抗洪抢险中,丁晓兵一只胳膊扛包运土、潜到水里垒围堰,整整18天一直在抗洪一线顽强奋战直到犯阑尾炎住院,以及20年来艰苦训练的典型事迹。以此让观众形成对丁晓兵的初步印象,以便升华至对其精神品质的认知。
为增强对人物的印象,在颁奖词宣读之前,主持人会宣读评选组委会的“评价”。这种评价2004年演变为“推荐感言”,2006年定为“感动印象”。可见由印象升华评价已成了一种共识。如评选委员会对丁晓兵的感动印象是:
这个用左手敬军礼的人我们以他为骄傲,战时敢舍身,平时能忘我,从逆境中挣扎启程。在顺境
中保持清醒,沙场带兵敢称无愧无悔,把守国门能说有骨有节。他像一把号角,让理想与激动,在士兵
心中蔓延。
这种感动印象加深了我们对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认知,也加深了对颁奖词意义的理解。
2.2 由对比凸现结果
在动态主义认知观看来,人们的认知是“没有结构”、“没有规则”的(Thelen,E.&L.B.Smith,1994)。但我们认为,人的认知不能没有特征,在认知动态过程中,人的认知在持续地发生变化。颁奖词注意抓住人们认知的动态变化特征,以动态沉淀评价,由对比凸现结果。
2.2.1 特征对比。例如:2004年年度人物任长霞——“弱女子”与“女英雄”对比: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