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修辞研究的女性主义视角

作者:何金梅

——对男性宽容乃至是纵容,对女性则冷漠无情。实际上,大量使用无施事的被动句淡化或减轻男性施暴者的责任,把读者注意力引向受害女性,正是新闻报道中性别歧视的常见策略。
  如果说上例中选用某种特定句式是报道者个人意图中的性别歧视使然,那么渗透在一种语言的词汇系统中的男权话语则反映出使用该语言的人群所具有的某种根深蒂固的集体无意识。国内学者在这方面有不少研究。如谭学纯(2001)从“威”字入手,认为女性从“威”的施动者变成受动者,可以解读为史前社会以来华夏文明转型在两性关系上的投影;并以汉字中“女”部字的意义指涉为证,论述了男性话语如何以一套相应的符号系统表述女性被随意支配和解释的历史;文中还从古汉语中“女-弱”互释、文学中女色女貌的比喻系统、“雌、雄、阴、阳”等字引申意义的褒贬不同等方面探讨了两性话语的差别。孙崴崴(2008)则从词语的无对应性出发探讨了詈骂语、人称称谓中的性别歧视现象。
  
  4 国内女性主义修辞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综上所述,无论在语音、词汇、句法,还是在更复杂的篇章、语用层面上,都可以观察到两性差异的影响。女性主义理论从关注女性性别特征和揭露男权话语两方面向我们提供了分析说话人隐蔽意图的新视角,从而使我们能够对各种修辞现象出合理解释。目前,国内女性主义修辞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然而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理论、方法有待完善,还有更多课题需要进一步发掘和探索。纵观现有的研究,我们认为在以下两个方面尚有待努力:
  第一方面,多修辞批评,少有修辞现象的全面描写,缺少对两性修辞差异在某个领域的共时研究,对两性修辞的历时性比较研究也还很不充分。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多感性的评述,少理性的建构,更多的文章是从传统的规范出发,多从作者自身的感受出发,对话语表达的性别差异进行感性的评价,缺少必要的语言学方法。
  第二方面,中国的性别修辞研究很少从社会中的两性问题出发,很少针对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还停留在纯粹的学术研究领域,而没有介入到社会生活领域,还不能为构建和谐的两性关系提供数据和理论上的支持。
  无论该怎样称呼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无论这一研究将会拥有怎样的理论和方法,它对于修辞研究自身的学科建构,对于修辞学走向社会,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们期待着它的发展和繁荣。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