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6期

制造信息差与无疑而问

作者:刘大为

回落在原命题“小王愿意去”上。没有这样的言语情境,修辞疑问的策略是无法实施的。所以只要问句发出,根本不需要任何回答,作为答案的原命题就已经浮现在受问者的心目中了。所以直接说“小王愿意去”,与间接问“小王愿意去?”或“小王愿意去,是吧?”,选择的言语行为不同,但是对信息传递本身的是等价的。
  不过进行这样的信息传递,前提是受问者已经预先掌握了被传递的信息,信息传递还有什么价值呢?必须看到,修辞疑问能够运作当然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但是修辞的旨趣并不在于信息传递本身,它所注重的是过程以及这样一种传递方式能够给我们带来的丰富的附加信息。
  经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
  原命题——让步得到有信息差的命题——提问——不言而喻的回答:回到原命题我们就完成了一个用疑问来表示充分信息或者确定信息的修辞行为。
  2.2.2让步与信度的提高
  我们把传信过程中人们对信息可靠性的主观认知称为信度。让步的同时还有这样两条提高心理信度的原则在起作用:
  Ⅰ、一个命题如果在让步的情况下合理性仍然得到证明,其信度要高于它的直接给出。
  Ⅱ、在合理性仍然得到证明的情况下,一个命题让步的幅度越大,获得的信度越高;让步的方式越是多变,获得的附加信息越多。
  这两条原则促使人们为追求信度提高的不同程度而寻觅不同的让步方式,使已经实现认知目标的信息回到阶段性认识上来。
  
  3 四种让步的方式与四种修辞性疑问
  
  有多少种使我们回到阶段性认识的方法,就有多少种以让步来制造信息差的方式。
  
  3.1肯定性让步与试诘问
  让步到阶段性认识上来,但是对阶段性认识仍然持肯定的态度,就是肯定性让步。
  由于只是让步到承认这一命题的信息不确定或不充分,却没有对之否定,所以修辞性疑问从肯定的角度提问。这类修辞疑问不需要对方回答,但存在一个默认的答案,就是回到目标认识,肯定问句中的命题。例(3)、(4)都是如此,只不过后例中的“是吧”更清楚地显示了在确定性上的让步(这两例都是是非问,特指问见例(5)、(6)):
  (3)我们是两个人吧?/两个人穿一条裤子的交情吧?/没人耻笑我们的交情吧?(老舍《茶馆》)
  (4)逃兵,是吧?有些块现大洋,想在北京藏起来是吧?有钱就藏起来,没钱就当‘土匪,是吧?(老舍《茶馆》)
  由于这一类型是以疑问造成的试探测度的语气来表示信度有限制的加强,并且已经带上一定的诘问口气,姑且将其称为试诘问(以下例(7a)也是这一类型)。
  肯定性让步是修辞性疑问中最常用的策略,除了试诘问,设问和各种互动性的修辞疑问一般都采取它来获得信息差:
  (5)我说小王怎么就加塞儿了(优先分配到了房子——引者)?来的比我晚,干得没我好?……领
  导说,你知道小王的爸爸是谁吗?(刘恒《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是一个互动动因造成的提醒问,问答双方对“谁”这样一个有权有势的人都心知肚明,但构成问句时问者却佯作不知的姿态,所以才能在“小王的爸爸是某一个人”的基式上提问。再如设问:
  (6)为什么北京吃螃蟹,比江南要早一个月呢?这首先是因为气候的关系。……(省略号中是对
  气候原因的展开说明。——引者)所以北京吃蟹,比之江南,要早上一个多月,而且很快就落市了。(邓云乡《持螯餐菊说红楼》)
  对问者来说,“(因为气候的原因)北京吃螃蟹,比江南要早一个月”是一个信息充分满足认知目标的复杂命题,早已储存在他的知识中。为了退到阶段性认识上去,问者承认命题的不充分,而从明确的气候原因让步到信息不充分的“某种原因”:“(因为某种原因)北京吃螃蟹,比江南要早一个月”,因而可以用“为什么”对“某种原因”提问。不同于试诘问和提醒问的是,这些原因问者认为至少目前还不是受问者与己共享的,所以做了自问自答。
  3.2否定性让步与反诘问
  同样让步到阶段性认识上来,但是对阶段性认识持否定的态度,就形成了让步幅度更大的否定性让步。
  肯定性让步信度提高的程度是有限的(当然它还有其它的修辞效果,如更为含蓄等),为了追求更高的信度,问者就需要作更大幅度的让步。最为常见的,就是让步到否定自己原有的信息而造成反诘问。反诘问为什么一定要用否定的形式传递肯定的信息,原因正在于此。例(7a)属肯定性让步造成的试诘问,因为说者要表达的还是“我没有成为老人家”:
  (7a)你们说那个老家伙嘴巴臭不臭?我皮是黑一点,总不至于就成了老人家吧?(马桥地区以“老
  人家”为适合男女老幼的尊赫,女知青不知情,以为蒙受了羞辱。——引者)(韩少功《马桥词典》)而否定原命题,就成了“我成了老人家”,以此为基式从否定的角度进行提问,就导致一个反诘问:
  (7b)我皮是黑一点,就成了老人家?由于从肯定方面还是从否定方面提问都不影响我们对答案的选择,只要问者和受问者在“没有成为老人家”是唯一可选的答案上有共识,否定性让步与肯定性让步在信息传递上就完全是等值的,但是因此造成了更为强烈的反诘语气,带来了信度大幅度提高的效果:反诘就是以退到否定自身的地步来肯定自身,一种信息在这样不利于自己的情况下仍能获得肯定,它在我们心目中可靠的程度显然就会大大提升。特指问的反诘问也是如此:
  (8)“谁会想去?谁想干那种事儿?”春光冷笑着说。(张惠雯《如火的八月》)说者的原意是“没有人会想去”,而“没有人”的信息因为穷尽了所有的人而达到非常充分的程度,当然无法用“谁”来问。可是一旦作出了否定性的让步就成了“有人会想去”,对“有人”当然可以用“谁”来问了。但是问者认为在她生活的世界中是找不到这个“谁”的,所以答案同样还是“没有人会想去”,自然也涵盖了“我也不会想去”。
  需要指出的是,反诘问也依赖于肯定性让步,不过是在先作了否定性让步之后再对否定性命题的信息充分性或确定性作出的让步。因为否定后得到的命题,例如“我成了老人家”仍然是信息确定的,无法对之提问。所以要将它视为目标性认识后再退到阶段性认识,成为“(可能)我成了老人家”,提问才能发生。例(8)也可视为先否定让步到充分的“所有的人”,再肯定让步成不充分的“有人”。没有这种二次让步反诘问的疑问句式就无法构成。
  
  3.3推断性让步与推诘问
  推断和猜想、估计、听说一样带有不确定性。不直接传递一个确定性的命题,而去传递从这个命题推断出的另一个命题,就有了不确定性而处在阶段性认识上,这样形成的就是推断性让步。
  同样是面对“毋庸置疑的事实或道理”,推断问制造信息差的方式是将之向极端方向推断,得出带有不确定性的结论,它就成了疑问句的基式而可以对之提问。例如:
  (9)你就整天这么打游戏机,不想考大学啦?(自拟)例(9)面对的事实是“你整天打游戏机”,按照问者的逻辑可以从它推出一个命题——
  v(推论)P[不想考大学了]

[1] [2]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