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孙悟空这一形象的来源,在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
在二、三十年代,我国有些著名的学者,如胡适、许地山、郑振铎,以及稍晚一点的季羡林等人,或受“文艺西来”说影响,或受俄国人钢和泰教授影响,都认为孙悟空的形象是受到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神猴哈奴曼影响产生的。
蚁垤仙人(“瓦尔米基”)《罗摩衍那》(亦译作《罗摩延书》、《拉麻传》和《腊玛延那》)和广博仙人(“毗耶娑”)《摩诃婆罗多》是印度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的两大史诗。《罗摩衍那》旧本约二万四千颂,是一代一代地口口相传下来的长篇史诗,内容极丰富。在印度,不仅佛教,婆罗门教、印度教和耆那教等,都极崇敬大神罗摩。 罗摩是毗湿奴的化身。毗湿奴与梵天、湿婆为古吠陀教的大神,后又成为婆罗门教的“三相神”,他十次下凡救世,有一千多个称号,不仅有保护能力,并能创造和降魔。《罗摩衍那》故事很早就出现在佛教文献中,如公元一世纪佛教诗人鸠摩罗罗多《大庄严论经》中有史诗的故事简介,公元一至二世纪佛教学者、诗人和戏剧家马鸣《佛所行赞》叙事长诗中,有些地方就受到《罗摩衍那》情节的影响。胡适在《西游记考证》一文中认为在哈奴曼身上可以看到齐天大圣的背影,其理由有二:
第一,《取经诗话》里说,猴行者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花果山自然是猴子国。行者是八万四千猴子的王,与哈奴曼的身份也很相近。第二,《拉麻传》里说哈奴曼不但神通广大,并且学问渊深;他是一个文法大家;“人都知道哈奴曼是第九位文法作者”。《取经诗话》里的猴行者初见时乃是一个白衣秀才,也许是这位文法大家堕落的变相呢!
季羡林根据两部汉译佛经中的故事内容与《罗摩衍那》内容,在《印度古代文学史》论道:
第一个是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的《杂宝藏经》第一卷第一个故事,叫做《十奢王缘》。内容大体上是:有一个国王,号曰十奢。王大夫人生育一子,名叫罗摩。第二夫人有一子,名曰罗漫(罗什漫那)。第三夫人生子婆罗陀(婆罗多)。第四夫人生子,字灭怨恶(设睹卢祗那)。王喜欢第三夫人,告诉她说:“若有所须,随尔所愿。”她当时不提任何要求。国王有病,立太子罗摩为王。第三夫人忽然提出,立她的儿子婆罗陀为王,将罗摩流放深山十二年。国王认为,“王者之法,法无二语”,被迫充许。弟弟罗漫怂恿罗摩使用勇力,不受此辱。罗摩不听。兄弟二人即远徙深山。时婆罗陀正在他国,回兵入山,想请罗摩回朝登极。罗摩不肯,将革屣交给弟弟。婆罗陀还国,常把革屣置御座,日夕朝拜,代摄国政。十二年后,罗摩还朝为王。
第二故事是三国吴·康僧会译的《六度集经》第五卷第四十六个故事。内容大体上是:从前菩萨在一个大国为王。他的舅舅是另一个国家的国王。舅舅兴兵来夺他的土地。他为了避免战争,不让老百姓受害,带着元妃逃往山林。海里有一条邪龙将元妃盗挟,想回到海里,路上遇到一只巨鸟,堵住道路,被龙用雷电击掉右翼。国王找不到元妃,手持弓箭,到诸山寻觅。路遇猕猴,告诉他为舅舅所逐。双方同病相怜,答应互相帮助。国王帮助猴王打败猴舅。猴王派出猴兵寻觅元妃踪迹。遇到被打伤的巨鸟,告诉猴众,恶龙把元妃劫往海中大洲之上。猴兵到了海滨,无法渡海。天帝释化作病猴,前来献计。众猴负石填海,到达洲上,与恶龙搏斗。龙作毒雾,有小猴用天药抹猴鼻子,以抗毒雾,龙兴风造云,雷电震地。国王放箭,正中龙胸。龙死,小猴开门救出元妃。人猴两王班师回国。此时国王舅父已死,国王又登极为王。国王怀疑元妃贞操,元妃说,她是清白的;如果她说的是真话,大地将开裂,结果大地果然开裂。
以上是汉译佛典中两个故事的简要内容,第一个故事相当于蚁垤《罗摩衍那》的前一半,只是没有悉多的名字;第二个故事相当于后一半,只说“元妃”,也没有悉多的名字,把这两个故事合在一起,完完全全就是今天我们熟悉的罗摩的故事,连一些细节都完全吻合到令人吃惊的程度。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第二个故事为《六度集经》卷五第四十九个故事,名曰《国王本生》,此中“大国王”未提叫“罗摩”,“小猴”未提叫“哈努曼”,而在最后佛陀告诉众比丘这“大国王”是他前身,“元妃”是他的妻子“俱夷”。释迦牟尼有三个妻子:一为俱夷(“瞿夷”),二为耶输陀罗,三为摩奴舍。这里指他的第一位夫人。《罗摩衍那》这部史诗全文译出,介绍给中国读者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产生的宋代,在《西游记》平话产生的元代,那些下层说书艺人是否读过《杂宝藏经》和《六度集经》,是否能从中悟出他们是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分离出来的两大部分内容?对此我深表怀疑。至于吴承恩很可能读过这两部佛经,但也未必就知这两个故事合起来是《罗摩衍那》史诗全文梗概,仅从经中“小猴”二字知道他叫“哈努曼”,并由此创造出齐天大圣孙悟空。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