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此宝卷也认为西天取经故事,也含有隐喻人在修身悟道的过程中锁心猿,收意马,使情不动,性不迷,自然无漏而归伏成正果。
在《西游记》小说中,仅从回目看,与“心猿意马”有关的就有:
第七回五行山下定心猿
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第十五回鹰愁涧意马收缰
第三十回意马忆心猿
第三十四回魔王巧算困心猿
第三十五回心猿获宝伏邪魔
第三十六回心猿正处诸缘伏
第四十回猿马刀归木母空
第四十一回心猿遭火败
第四十六回心猿显圣灭诸邪
第五十一回心猿空用千般计
第五十四回心猿定计脱烟花
第五十六回道昧放心猿
第七十五回心猿钻透阴阳窍
第八十回心猿护主识妖邪
第八十三回心猿识得丹头
第八十五回心猿妒木母
第八十八回心猿木母授门人
第九十八回猿熟马驯方脱壳
竟有十九回之多。若从谈论“心性”的内容情节上来统计那就更多了,它几乎贯穿于小说的始终。在开篇第一回“心性修持大道生”和第二回“悟彻菩提真妙理”,就多方位谈“心性”修持方法。而悟空正是在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才修成神通变化的。又因为“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心生种种魔生,所以才两次反天宫,先受到老君八卦炉火炼之灾,后被如来以甚深大法压于五行山下五百年。为使“心猿归正”,悟空必须棒杀“六贼”。佛教认为人有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情根,又称“六根”或“六情”。因之能分别生成烦恼情识的色、声、香、味、触、法六种境相。这六相有如尘埃,能污染心识,遮蔽了心性本来具有的光明,故而又称之作“六尘”。这“六尘”被认为是因缘和合、自心分别而生成的,并不是事物的本然真面目,是虚妄不真实的,故此又名“六妄”。又因它能劫持一切善法,损害人慧命,故而又称其为“六贼”。人要想修成正道,必须“六根”清净,先除去能污染“心性”的“六贼”,使之不生妄念,所以在小说中描写“六贼无踪”情况下,“心猿”才可能“归正”,同时为了防止再受物欲引诱重又污染“心性”,观音菩萨奉了佛祖之命还增添了防范措施,即给悟空头上戴了金箍,又教授唐僧诵“紧箍儿咒”之法,迫使悟空“心性”不离正轨。所以在锁住“心猿”,使之归入正轨后,接着便在鹰愁涧又使“意马收缰”。在收伏了八戒之后,马上在浮屠山让唐僧遇乌巢禅师,并传授《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告知宇宙万事万物自性本空的道理。佛祖为了考验唐僧师徒四人的“心性”,特意安排“四圣试禅心”。小说中以“归正”后的“心猿”为“真心”,故而每当唐僧放逐悟空,放弃“真心”时,那么妄念、邪念便生,一些妖魔鬼怪就会乘虚而入,给唐僧带来灾厄。如在第二十七回“圣僧恨逐美猴王”后,在第二十八回就“黑松林三藏逢魔”,先被碗子山波月洞黄袍怪捉住,虽得宝象国百花公主救护脱险,后又被黄袍怪使“黑眼定身法”变作一只“猛虎”。在危难中“意马”即白龙马“忆心猿”,他思念悟空,让八戒去请“有仁有义”的“大师兄”。八戒无奈,义激美猴王,悟空出山力降黄袍怪,并施法破了妖术,使唐僧又由虎还原为人。这正如佛教所说的,善恶在一念之间,或人或兽也在一念之间。如果遣去“真心”,便会如小说中所说:
意马心猿都失散,金公木母尽雕零。
而“圣僧”会变为野兽。若找回“真心”,“意马”也就是意识甚为关键,意正心正,野兽则变为“圣僧”,因此,为人一世,不可存妄心。故而小说中云:
法本从心生,还是从心灭。
生灭尽由谁,请君自辨别。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