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适合我国当前教学实际的课程实施取向探析

作者:郑彩华




  第三,相互适应取向可以保证新课程达成教学目标进而保证我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其一,虽然当前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寻求的是教育人本化、生活化以及系统科学知识的淡化,但中国基础教育的理论基础还应是以主知学派的教学理论为主[7],中小学教育教学基于学生的“白板论”与学校教育对既定文化遗产及现实生活经验的传递这一根本矛盾使得中小学教育教学过程以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现实中国国情尤其是经济实力与人口状况又使得其以班级授课为主[8]。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把国家教材作为课程资源的核心部分,只对教材中不适合本校、本班学情的个别地方进行适当的修改或增删,保证学生在获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价值观、增加情感和态度体验,使新课程确立的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三维目标能够顺利实现。其二,前车之辙可为后车之鉴。纵观世界各主要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实践,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基础教育阶段,凡是与教师和学生不能相互适应的课程实施都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众所周知的杜威提倡的、曾经影响巨大的“进步教育运动”,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遭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批评,特别是在二战后的50年代,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被视作导致美国教育质量下降、科技水平落后于别国的重要根源[9];美国从60年代开始的旨在提高中小学教育质量的“学科结构运动”因科学家耗费巨资编写的教材不能被教师和学生接受而导致课程改革的失败,最终加深了教育质量的下降。所以,1976年美国掀起了“恢复基础运动”的又一场教育改革,其主要目的是要求美国教育要加强扎实的基础知识的传授,恢复传统的教学方法和道德教育等等[9],美国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开始对传统教育进行改革到70年代“恢复基础运动”,在某种意义上又回到传统教育,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一方面逐渐克服了实用主义教育过于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过于偏重经验学习而忽视系统知识学习的不足,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科结构运动过于强调教学内容的学术性、过于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学生学习热情的弊端,为美国中小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0]。
  综上所述,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因其过于机械已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课程创生取向作为一种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的课程实施观是我们所向往并为之努力奋斗所追求的,但由于受各种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影响它还不能真正地运用于当前我国大多数的课堂教学;只有相互适应取向因兼容了忠实取向和创生取向的因素,又比较接近我国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并适合当前的教育教学实际,故而应是较适合我国国情的课程实施取向。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330-345.
  [2]Snyder.J,Bolin.F,Zumwalt.K.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op.cit.,1992.402-435.418-420.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6.8.
  [4]张正东.有关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理念——《王策三——钟启泉对话》的读者反馈[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8):30-33.
  [5]郭永福.深层矛盾只能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J].中国教育学刊,2005,(9):5-6.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试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3-64.
  [7]孙喜亭.再谈基础教育的基础何在?[J].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03,(8):11.
  [8]容中逵.学科、授受还是活动、探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太原).2005.(11):26-29.
  [9]王天一.外国教育史(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219.96.
  [10]扈中平.现代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32-233.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