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蔡元培自由教育思想初探

作者:王昌勇

界限。其在校外之言动,悉听自由,本校从不过问,亦不能代负责任”[8]。由此可见,蔡元培的“自由”思想还包含着容忍精神,这种容忍不是调和折中,而是让不同的学术观点都有发言的权利,在辩论与争鸣中决定各自的命运和价值。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为北京大学师生思想与学术的发展、人格的培养提供了广阔、多元的精神资源与自由、宽松的人文环境,在中国开了学术自由的新风气。于是,北大出现了一派自由的新气象:为学问而学问的精神蓬勃一时。教室里,社交场合里,到处讨论着知识、文化、家庭、社会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问题。为了落实“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把北大办成他心中理想的大学,蔡元培对北大的教学与管理做了一系列的改革,如沟通文理,实行选科制,教授治校等。但是,蔡元培的理想却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现实的困境。
  按蔡元培的理想,大学主要是研究高深学问,但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人才也是现代大学的功能之一,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时期。所以,尽管蔡元培对“极端之实利主义”教育持批评态度,但由于“我国地宝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幼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他也承认实利主义教育是“当务之急”。其实,这不仅是蔡元培的困境,也是当代大学的困境。
  
  四、自由的教育
  
  教育独立思想如前所述,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超越于物,又超越于“非我”的具有自由意志和独立个性的自由人格,而要造就自由的个人,则须有自由的教育。教育若要自由。则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因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他认为,为保证教育的独立性,“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9]。蔡元培不仅认识到教育独立的必要性,而且通过对德国和法国教育制度的考察,他觉得其在实践上也是可行的。他认为,教育分为隶属于政治和超越于政治两部分,辛亥革命推翻专制帝制,建立民国,蔡元培与其他信仰共和、追求民主的知识分子一样,以为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共和时代已经到来,因此,中国的教育也可以“超越政治”了。历史证明,这只是他们的一厢情愿。
  蔡元培认为,教育要独立,首先要独立于政党和教会。因为相对于教育而言,政党和教会都是作为外在的权威而存在的,它们会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去规范限制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是不自由的。教育的目的是造就群性和个性和谐发展的人,——此处的群性乃是指建立在个性发达的基础上的群性。而政党则要制造一种“特别”的群性,抹杀个性。
  其次,教育要超然于教会,是因为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则是保守的,凡论说以《圣经》成语为对错标准;教育是公共的,“英国的学生,可以读阿拉伯人的文学”。而教会是有差别的,“基督教与佛教不同,回教与佛教不同”,如把教育权交于教会,便会损害人们信仰自由的权利。因此,“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鉴于宗教对人的精神的奴役作用,蔡元培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他认为,“美感是普遍性,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美感是超越性,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
  以价值中立的美育代替信仰专一的宗教,也反映了蔡元培追求自由的教育理想。为落实其教育独立的思想,蔡元培仿法国大学区制拟定中国的大学区制:分全国为若干大学区,每区立一大学:凡中等以上各种专门学术,都可以设在大学区,一区以内的中小学校教育,与学校以外的社会教育都由大学办理。大学的事务,都由大学教育所组织的教育委员会主持。大学校长,也由委员会举出。由各大学校长组织高等教育会议,办理各大学区互相关系的事务。1928年,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行政机关的大学院成立,蔡元培任院长。但不出一年,大学区制和大学院先后撤销,教育独立的试验宣告失败。虽然大学院制与大学区制以失败告终,但蔡元培为教育争自由的努力却永远为世人敬仰,因为其教育独立的思想所蕴含的真理性有永恒的意义。就大学而言,当它把高深学问作为最高目的时,已经内在地蕴含了自由,因为这时理性的权威已经被放置在高于政治或其他外在的权威之上——即大学本身就意味着自由。如果以政治等外在权威为核心,一切都指向外在的权威,那么学术自由丧失的同时,势必会产生奴役。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说,蔡元培的教育生涯,就是为了自由的教育和为了教育的自由而奋斗不息的历程。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养成自由的人格,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而这种教育本身也须是自由的,因此,蔡元培提倡学术自由、争取教育独立等思想和实践,就是为教育争自由。这些都成为后人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资源。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
  [2]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二卷)[M].中华书局,1984.
  [3]高平叔,蔡元培教育论集[M].湖南出版社,1987.
  [4]刘德华,中外教育简史[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陈学恂,中中近代教育文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
  [6]蔡元培.对于新教育之我见[6].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