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沙滩文化之乡的新绿洲

作者:贺孝忠




  提起贵州遵义,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娄山关、赤水河、乌江天险、遵义会议等这些能折射出长征精神的山、水、人、事。是的,这里曾经是一片被红色浸润过的土地。但是,遵义又是“独领中国西南文化之风骚”的“沙滩文化”的故乡。这是一块被蜿蜒而来的江水冲积而成的沙洲,它方圆不过2.5平方公里,却曾蜚声海内外。从明朝末年至清朝后期,这里走出了几十位文人学者和大批有作为的官吏,其中包括两位外交官。学者们的研究领域极其广泛,造诣颇高。沙滩,成了影响深远的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画之乡。人们把这个学者群的成就,称之为沙滩文化。沙滩文化是贵州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祖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
  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今天,在遵义这个红色文化和沙滩文化的交汇之处,又崛起了一方新的绿洲——贵州省遵义县第一中学。从1980年到2006年,遵义县第一中学向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等名校在内的大专院校输送了10000余名大学生,创造了新时期遵义教育的新的辉煌。
  多年来,遵义县一中秉承沙滩文化的深厚底蕴,吸纳新时代的思想理念,以人为本,教书育人,逐渐形成了一中特有的校园文化传统:校风——“文明、团结、求实、发展”为立校之根;教风——“严谨、博学、敬业、创新”为兴校之本;学风——“勤学、多思、励志、奋进”为治学之道。近年来,一中人又乘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全力实施“五抓”,为强校升位,打造名校品牌而不懈努力。“五抓”,即首抓一个支柱区,重抓一支好团队,主抓一根动力线,狠抓一条激活链,细抓一套保障体。实施“五抓”,培育“三风”,激励着全校师生在课程改革的新长征中为追求卓越而不断昂扬奋进。
  
  一、首抓一个支柱区——一铸造精神
  
  人无骨架不立,校无精神不存。注重学校精神的塑造,是遵义县一中长期坚持的兴校方略。作为沙滩文化承传之人,长期以来,一中的历任领导和各位老师秉承沙滩大儒那种“走出沙滩,走进全国,走向世界”的理念,辛勤耕耘,形成了“昂扬奋进,追求卓越”的精神。实践证明,这种精神的不断培育与弘扬,使学校产生了一个强大的精神气场,身处其中,每个一中人都能随时感受到它的强劲磁力。这是一中之所以能在十分激烈的办学竞争中不断壮大的重要原因。
  培植学校精神,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学校从抓师生的仪表着装这些看似细小的事情切入,明文规定:上课期间,教师不得在教学区内打手机,学生不得带手机进校园;男教师不得蓄胡须,男教师、男学生不得留长发、怪发,不得穿西式短裤、拖鞋进入教学区;女学生不得烫发、染发,发长者必须扎成一束,女教师、女学生不得穿低胸、透明衣服、佩戴饰品进出校园。他们认为,人的精神面貌可以从细微处得到最直观的诠释。仪表端庄,言行得体,可以一扫晦气与萎靡,扑面而来的是朝气与活力。
  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一中的教职员工都喜爱阅读《细节决定成败》一书,把办事精细的意识强力注入大脑;学校也组织全校师生学习《公务员礼仪指南》,让师生从细微处自觉地养成文明习惯。针对一部分教师不善沟通,一部分学生不重礼貌的现象,学校利用教职工会、班会的时间分别为师生举办《学会沟通,和谐相处》专题讲座,通过讲座,有效地增进了领导之间,干群之间,师生之间的沟通与合作。
  2005年,遵义县一中以省级示范性高中复评和办学升类为契机,加大了校园环境的建设力度,拓宽路面,整饰花圃,亮化楼道,装修教学楼,增加绿化面积,栽种千余株名贵树,并对校园路道命名,配以南山园林。这样,一个四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三园(学园、花园、乐园)式的育人环境悄然形成。
  
  二、重抓一支好团队——合作共进
  
  教师,是学校工作的主体,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遵义县一中领导班子清醒认识到:没有一支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学校要发展,绝对是句空话。因此,近年来,一中加大了师资队伍的建设力度,他们派出了近100名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吸收了近20名北师大、西南大学等校的毕业生,引进了10多名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高中教师,壮大了教师队伍,增强了师资力量。
  现代社会提倡竞争,也倡导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一种生产力,一个合作的集体是战无不胜的。遵义县一中领导层也知道,有了一支强劲的教师队伍却不能很好合作,学校要发展,也将会是一句空话。因此,他们要求教师之间要“文人相亲,和谐共进”。如集体备课,开学初,各学科备课组定下中心发言人,开会时,由中心发言人先讲,其他人补充。一次讨论不够,再次分头准备,进行第二次讨论。每次备课都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努力做到各年级的教学进度、目的、内容、资料和作业统一,具体教学则鼓励不同教学风格并存,允许教师自由发挥。他们坚持老教师和新教师之间的帮带制度,相互取长补短。帮带制和集体备课制,加速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也促进了老教师的常教常新。
  校内抓好小合作,校际搞好大合作。一中领导班子知道。当今是开放办学的时代,只有加强校际合作,才能集百家之长,克己之短;才能互通有无,共同进步。因此,一中的领导提出了“立足一中,跳出贵州搞教研”的发展思路。近几年来,他们多次派出领导和骨干教师分赴北京十二中、黄冈中学、长沙一中、湖南师大附中、重庆八中、西南大附中、大连二十四中等名校进行交流学习,校际间建立了信息互通的工作关系和友好情谊。交流与合作使学校之间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学校和教师都拓宽了视野,提升了品位。
  
  三、主抓一根动力线——教育科研
  
  教育科研是学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是引领教师掌握教育规律,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营造生动活泼教育教学局面的必由之路。要打造名校强校,必须走科研兴校之路。纵观国内许多名校的办学经验,其中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他们都开创了一方有自己特色的教育科研天地。为此,遵义县一中制定了“以课程改革为动力,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主线,以教研组和年级组为主要阵地,以营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局面为理想愿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终极目标”的教育科研整体框架。
  ——以课程改革为动力。课程改革理念的提出和新教材体系的构建,蕴含着深刻的、巨大的变革,使学校的教育教学充满了挑战。面对挑战,遵义县一中主动申请了省级课改科研课题——学校课程方案的形式与学生选课指导,并于2006年正式启动。课题研究以高一、高二为主要实验学段,先期在生物、地理等部分学科中进行探索,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以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为主线。校本教研的开展,主要通过课题研究、专题讲座、集体备课、示范教学、开放课堂、跨学科教研等方式和途径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