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小组合作学习实效性的“探析”

作者:李自天 张先明




  [摘 要]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得到了一线教师广泛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教师采取合作学习方式时,小组活动的组织没有达到“五做到、五摈弃”,实施优化的方法没实现“四结合、四关注”。
  [关键词]合作学习 优化 实效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成为一线教师们认识、尝试和关注的热点。但是,一些教师对合作学习精神实质认识表面化、操作形式化、研讨极端化,严重影响了合作学习的开展和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为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笔者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取得了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组织“五做到、五摈弃”,方法优化“四结合、四关注”的研究成果。
  
  一、小组活动组织优化——“五做到、五摈弃”
  
  (一)做到准备充分,摈弃无备而“战”
  做好合作学习的准备,既要认真学习合作学习理论,又要掌握其预设要领。
  1.分组方案预设。合作小组一般以4—6人为宜,尽量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便于组内互相交流与合作;组间同质,则有利于开展组问公平竞争。尊重学生意愿,根据学生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考虑,搭配成若干学习小组。此外,各小组成员应相对稳定,一般不随意变动。还可将班级行政小组和合作学习小组合二为一,使课内课外形成一体,让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优势互补,增强小组成员的集体观念与荣誉感。
  2.分组形式预选。座形以有利于学生相互作用、增强亲和力为首选,结合班级人数和空间实况,将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在特殊条件或必要课时内,还可将四张单桌拼起来实行直接面对面互动。
  3.学生的学习知识、技能和心理准备。合作学习受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交往技能,自制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合作学习之前应让学生牢记“合作学习五要素”:①积极交往,互相配合,主动与伙伴磋商策划;②面对面地交流,互相促进,唤醒和激活原有的认知;③明确责任,互相支持,对自己以及小组中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④共同面对困难与冲突,互相尊重。⑤小组合作加工,互相信任,兼顾、综合每一个成员的意见。力求“四会”:①会分工;②会合作;③会交流;④会倾听。
  
  (二)做到自学固本,摈弃合作架空
  充分必要的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前奏,合作学习离不开独立思考。布置小组学习任务后,不能满足于小组内优生垄断的现象,不能让学有困难的学生简单过场,当“书童”、作“陪练”。表面上的仿、搬,加重学生的两极分化,借用成绩好的学生代替老师“填鸭”,架空合作学习的做法,应坚决摈弃。
  
  (三)做到相机求实,摈弃随意作秀
  合作学习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并非时时不可或缺,更不是万应灵方。合作学习活动应针对实际。不问契机,随心所欲地指令合作,浮泛不实,简单模仿,逢场作秀,“内容不够,合作学习来凑”等应尽早摈弃。
  小组合作是针对某一疑难,群策群力、共攻难关的策略。让其发挥应有的功能,须做到:第一,出现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试用;第二,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且有一定难度时,须试用;第三,当学生意见不一致,而有必要争论时,应试用。
  
  (四)做到有效调控,摈弃放任自流
  合作学习,教师准确的角色定位、有效的调控为重中之重。
  1.角色定位。教师是合作者,深入小组,切切实实地“凑热闹”;教师是观察员,了解合作的效果、讨论焦点、认知程度;教师是引导者,根据学生表现,相机点拨要排难;教师是调度员,根据分析判断、反思、提炼,调控合作学习过程。
  2.灵活调控。①目标调控:密切注意学生的合作情况,及时调整、修正目的要求,提供必要的帮助,促进更好地合作。②内容调控:学生合作学习,教师组间巡视,了解情况,给“吃不了”的学生指导、点拨,对“吃不饱”的学生加以激励、引创。③时值调控: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过长,学生厌倦无所事事,影响正常教学;过短,学生不能充分发表意见,难收获,起不到作用。④进程调控:教师全程参与合作学习活动,随时监控合作学习的进程和质量,引导相互合作、交流的方法,有效地组织学生多交流、讨论有价值话题,达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⑤师生共同调控:教师要及时激活“冷场”,控制“过热场面”,灵活的运用教学机智和激励措施,发现学生思维的碰撞、合作的激情,呵护有效的生成,引向深层合作探究,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妙用。
  
  (五)做到科学评价。摈弃假评误导
  课堂上,常常见到老师习惯地问:“哪位同学先说说?”继而给予“真棒”、“掌声鼓励”等,泛而不实的评价浮于表面,课堂看似热热闹闹,有声有色,实际上匆忙过场。这种以个别代一般、以个人代小组的误导假评,不利于培养每个成员的小组责任感、集体效能感和强烈的合作意识,应予更正。
  评价的导向激励功能对合作学习意义重大。强化、优化其鼓励性、针对性、指导性、全面性和多元性,更值得探索研究。为使评价客观、公正、合理,可拟定一份科学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量表》,采取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测评等方式相结合,小组集体评价和组内个人评价相结合,即时评价、延时评价与追踪评价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合作态度、合作方法、参与程度,对表现突出的小组和个人及时给予充分肯定或适当的奖励。
  
  二、合作学习方法优化——“四结合、四关注”
  
  (一) “四结合”
  1.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相结合:小组合作学习应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独立思考贯穿于小组合作学习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学习经历,方可保证小组内整体的全面学习,强化学生的个人责任,保障成功平等的机会。
  2.个体达标与小组提升相结合:先保证所有成员都达到目标底线,然后汇总分数构成小组成绩。希望自己小组获胜,就必须互助互动,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个人责任因其独立参加测验而被明确。同时,小组成绩又建立在每个成员提高的基础上,大家有了共同责任,就有了集体向心力。
  3.互动组合与常规组合相结合:这种组织方式类似于“拼子游戏”。第一步,按常规组合小组,将学习材料分成若干部分,每个成员学习其中的一部分材料。第二步,由不同小组中学习同一材料的成员组成一个“特别小组”,讨论他们所学的那一部分内容。第三步,学生们回到自己原来的小组,将这部分内容教给其他小组成员。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倾听成员解释紧密关联,这样他们就会相互支持,兴趣盎然,并对其他成员负有强烈的责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