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课堂生态观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帮琼 冯 维




  [摘 要] 在全球生态化的影响下,研究者们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对教育系统内部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提出了课堂生态观。本文对近几年有关课堂生态观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背景、教学环境、教学模式及教学监控等方面。
  [关键词] 课堂生态观 教学环境 教学模式 教学监控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场所,其有效性的发挥关系到整个学校的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地进行。研究者们在探索如何让课堂教学的效果发挥得更好的过程中提出了要建立生态化课堂的观点,即课堂生态观。课堂生态观是指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去思考课堂系统内的行为主体间的关系及行为主体与其它要素间的关系的研究视角。近年来对课堂生态观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生态观的理论背景
  
  课堂生态观的理论背景可以追溯至儒家的“天人合一”和道家的“万物具有和谐统一”的生态观点,但生态观的思想受到普遍关注是从西方开始的。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aeckel.E.)于1866年创立了生态学(ecology)这门学科,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生物和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极其作用机制的科学,其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联系。生态学的核心概念是生态系统,所谓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地域(或空间)内存在的所有生物,其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具有能量转换、物质循环代谢和信息传递功能的统一体。[1][2]教育研究者将生态学理论运用到教育系统中,从而产生了教育生态学。它是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的劳伦斯·克雷明(Lawrence Gre-min)于1976年在《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把教育与生态环境联系起来,研究教育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规律。[3][4]
  教育生态学中的研究重点就是对教育生态系统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析。教育生态系统(Educational Ecosystem)是指以人类为主体的复杂生态系统,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其构成要素或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系统的整体功能的有序和稳定;而教育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又规定这个构成要素或子系统的行为,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者认为课堂生态系统(Classroom Ecosystem)是教育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它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由教室内的师生与其教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构成的基本系统。[5][6]从课堂生态系统的视角出发,可以看到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单调的“教——学”关系,而是包含了各类个体、群体与多维生态因子的动态组合和互动,各类生态群体与生态因子的力量波动、消长与平衡,能量(教学情绪和兴趣等)和物质(知识和技能等)的传递与循环等等。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个体和群体都在其中获取其期望的价值实现,有竞争、更有协同和依存,具整体性,更具多样性和开放性。长期的传统教育给课堂教学带来了许多弊端,如教师在教学中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学生只能服从教师,教师教育和管理学生的方法缺乏民主性,教学过程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没有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注重过程体验的教学等。课堂生态观正是研究者们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去寻求解决方法的过程中产生的。
  
  二、课堂生态观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家霍利(Hawley)认为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拥有温暖而安全的班级气氛。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它不仅是影响教学活动的隐性课程,更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成长所不可缺少的要素。从内容来看,它包括教学物理环境,教学信息环境和教学心理环境。[7]有研究认为课堂生态观下的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而是具有更多的变动性和创造性,同时教学活动也会具有使课堂教学的各要素间维持互动的自主性。[8]
  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他们之间的关系质量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师生关系是教学心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所谓师生关系是指师生间在教育过程中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它主要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人际关系和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9]传统教育观下的师生关系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它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只是跟着教师的指挥棒走,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创新精神。课堂生态观下的师生关系不仅是和谐、信任的,而且应该是民主、平等、对话型的。师生在地位和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把学生作为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和教育的主体来看待。同时师生之间在学术交流上是平等的,因为只有在开放、平等的学术交流环境中才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只有这样的师生关系才有利于发挥师生的主体性、促进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达成教学目标。[10][11][12]
  课堂教学的物理环境是指教学赖以进行的一切物质条件所构成的整体,它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如校园校舍、教学设施、教学场所以及教室的色彩、光线、温度、座位编排等,它对教学活动也产生重要的影响。[13]课堂生态观下同样重视物理环境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影响,因为适宜的光线和温度、合理的布局、教室内的色彩搭配以及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可以让师生保持愉悦的心情、清醒的头脑、充分调动师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开展。课堂教学信息环境是关于教学活动中的知识信息、教学活动信息的来源、传递和加工状况与条件的总和。课堂生态观下的信息环境强调通过设计问题情景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形象的教学信息,并且重视信息的反馈和调控,这样有利于整个课堂生态系统进行信息及时、全面、多向的流动,提高信息的传递和接受的质量。
  
  三、课堂生态观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综合体,是指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对影响特定教学目标达成的若干变量(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成功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构成教学系统的组成要素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方式是教学模式的核心问题,因此一种教学模式,必有一套成型的教学目标、操作程序、规则和方法,可以在教学实践中具体运用。
  课堂生态观的教学模式是以教育生态学的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它应是以学生为本的、多维互动的教学生态模式,即让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下自然地、和谐自由地生长发展。[14]这种模式的根本目标是要把学生学习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压力、人的意识和机体活动、情感与认识活动、社会规范的要求和学生的天性统一起来,创设一个和谐的充满关爱的课堂人际氛围,让学生拥有独立自主的、自由开放的、合作与探究学习的课堂生态环境。由此有研究者认为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应通过“领受—领悟—提升”三阶段来进行。在课堂生态教学模式的建构中必须注意以下问题:(1)重视知识的“精选”即把教材当作范例,精选“知识”,使知识能够真正进入学生的世界,让学生学习自己喜欢、乐于接受和领悟的知识。(2)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和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3)重视讨论的常规化,让学生在讨论中提升体悟水平。[15]总之,课堂生态观中的教学模式的基本流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是对课堂教学生态系统中各个生命实体的有效整合,它应有利于学生个体、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小组与小组以及知识生命的多元的互动和不同层次的提升。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