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巧用趣味教学,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

作者:张顺清




  [摘 要] 如何让学生发现化学的无穷趣味而激活化学学习的心向,提高化学思维能力,是每个化学教师不懈追求的愿景,本文对此问题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探索。
  [关键词] 趣味教学化学思维激活
  兴趣,是点燃智慧的火花,是探索知识的动力。学生一旦对化学学习产生了兴趣,就会专心致志地学习化学,积极主动地钻研化学,从兴趣发展到志趣。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使事情看起来容易做,而且减少疲劳。”那么,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化学思维呢?
  
  一、创设情境——导趣
  
  创设情境在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在“乐”学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作为一名化学教师,课堂上能否创设高质量的情境,能否使学生进入愤悱状态,进而萌发高涨的学习兴趣,是衡量一个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教学中教师应该巧妙的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以引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完氯气的性质后,教师设计了如下一个问题情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比利时伊珀尔战场上,德军一下开启了大约6000只预先埋伏的压缩氯气钢瓶,黄绿色的氯气云团飘向英法联军阵地,如果你当时是英法联军的化学顾问,在那危急关头,你应该命令士兵怎么做,才能使伤亡减到最低限度呢?
  有同学说:“氯气密度比空气大,我命令士兵全部撤退到海拔较高的地方,减少氯气的吸入量”。还有同学说:“氯气能溶于水,我命令士兵用水枪喷水溶解氯气,减少空气中氯气浓度”。更有意思的是,有一同学提出:“氯气能与NaHCO3溶液或Na2CO3溶液反应,我命令士兵用浸有NaHCO3溶液或Na2CO3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呼吸”。但这个同学的想法马上遭到了同学们的质问:“战场上怎么会有Na2CO3溶液或NaHCO3溶液呢?太不符合实际情况了”。此学生胸有成竹的反驳道:“在前面碱金属一章学习NaHCO3和Na2CO3的用途时我们知道,面粉发酵时要加NaHCO3或Na2CO3,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馒头、面包在制作过程中都要使用NaHCO3或Na2CO3。众所周知,西方人主食是面包、汉堡等,他们既然以面包为食物,理所当然英法阵地上应有Na2CO3或NaHCO3”。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为此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和随机应变的智慧而喝彩,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通过此问题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化学学习的蓬勃兴趣,对本节知识和前面知识的融会贯通起到了很好的承接作用。
  
  二、幽默调味——激趣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教学是一种高雅的审美活动,教师富有情趣的幽默,不但能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艺术性和欣赏性,更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科学思维,给学生以愉悦的享受。这需要我们平时多注重幽默元素的积累和发掘,使课堂语言力争做到深入浅出、雅俗共赏,让学生在会心的一笑中获得心理上的放松和理智上的启迪。
  例如,在介绍纳米时,温馨地提示学生:纳米是一个单位,它不是一种米,它可能没有泰国香米好吃哟!以前有个学生送我一个保温杯,他说是“纳米保温杯”,我打开一看就是一般的保温杯,我惊奇地发现在保温杯的夹层中容纳了几粒米,我终于明白了这就是他所谓的“纳米杯”。
  一个恰如其分的幽默,如一杯清新的甘泉,让人浅斟细酌,回味无穷,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心情舒畅乐于学习,把课堂学习当成一种享受。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幽默调味艺术,争取做到寓趣于教的全过程,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
  
  三、巧设“陷阱”——致趣
  
  知识的唯一来源是经验,经验的唯一来源是尝试,学生的应对能力是在同失误不断作斗争并取得胜利的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创设学习“陷阱”能加深学习印象,容易激起学生探求的欲望,产生极强的学习兴趣。教师对一些容易忽视和混淆不清的地方,即知识的“事故”多发点,有意识的创设一些“陷阱”,让学生掉进去,然后再引导他们跳出来,这样做既能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给他们敲一次警钟,在尝试到实践的“苦头”后无形提高能力。
  比如在讲解完有关原电池中电极反应的书写规律的题目后,可先要学生练习“Fe片、Cu片插入AgNO3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时的电极反应”和“Fe片、Cu片插入稀HNO3中形成闭合回路时的电极反应”,再要求学生写出“Mg片、Al片插入NaOH溶液中形成闭合回路时的电极反应”和“Cu片、Al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HNO3中的电极反应”。很多学生会根据“原电池中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的规律也误认为“Mg片、Al片插入NaOH溶液中是活泼的Mg片作负极” 、“Cu片、Al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浓HNO3中也是活泼的Al片作负极”而忽略了Mg与NaOH溶液不反应, Al片在浓HNO3中会钝化的事实。
  在化学课堂上“巧设陷阱,故布疑阵”,有意识“误导”学生在思维活动中进入繁难境地,然后再引导学生走出误区,让学生在失败→成功的体验中获得化学学习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形成化学学习的更大兴趣。
  
  四、穿插故事——引趣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像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见。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化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有趣的相关故事,对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独到的功效。
  例如,在钠的教学时告诉学生,以前有个学生在实验室做钠性质的学生实验时,趁老师不注意,切了一块钠用滤纸包好放在自己的口袋里,准备带回家去“玩”。那天不凑巧,做完实验后开始下起大雨,同学们都没带雨伞,只好冒雨从实验室跑回教室,结果“偷”钠的那位同学口袋被雨水淋湿了,钠遇水开始燃烧,把口袋烧了一个大洞,在羞愧中煎熬了一天。
  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很受启发,他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严格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和加强实验安全的必要性,同时更加加深了他们对钠能和水反应的印象,让学生在寓教于乐的教育故事中愉快地学习化学知识,引发了学习化学的强烈兴趣。
  
  五、设计实验——增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实验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又是最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而化学实验设计是对学生基础知识和各种能力的综合测试,是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的最高目标。作为化学教师应经常利用时机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设计自己原创的实验方案,从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等方面甄选出最佳方案,让学生在亲历亲为的实验过程中体会化学的无穷奥妙。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