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新课程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的影响

作者:康 钊




  (四)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
  美国学者舍恩(D.Shon)提出“反思性实践”(reflective practice)的概念假设,认为反思性实践既要“反思”又要“行动”,试图弥合传统的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分离。波斯纳(G.J.Posner)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并指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发展将大受限制。反思性、批判性是教师应具有的职业特性,反思能力是教师应具有的基本能力。教师教育不仅仅是教育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培训过程,更是学科知识与教育教学知识的研究过程,是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过程。不仅要研究学科的主要概念和组织原则、知识的传递方法,更要在经验中反省学习,发展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新课程实践中要不断反思,这有助于教师进一步理解新课程,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实施新课程的效果和水平。
  (五)教师是终身学习者
  教师的专业工作需要教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要求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特别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教师在信息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冲击面前显得力不从心。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与提高,丰富其专业知识与技能。这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丰富和发展,既有赖于教师在从教过程中通过对自己教学实践和经验不断反思和探索,同时也需要科学的、有效的教师教育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作为以育人为其专职的专门工作者,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教师必须主动寻求发展,倡导终身学习。
  
  三、转变教师角色,适应新课程需要
  
  (一)正确把握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全面更新教育观念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作为课程实施主体的教师,必须充分理解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新课程所倡导的教育新理念,要求教师不再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增强课程意识,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明确培养目标,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的教育理念,充分尊重学生多元化的价值取向,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加深教师对课程概念的认识和课程观念的转变以及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重视师资培训,全面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
  当前,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和知识结构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也给师资培训带来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教学改革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完成,还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与推广,都离不开教师,可以说,教学改革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文化科学水平和教育理论素养。广大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力军,没有他们对新课程的理解、支持和积极参与,新课程的实施及推广是难以顺利进行的。因而全面提升教师的基本能力,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许多教师缺乏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理论知识,知识结构陈旧,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运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不强,综合素养欠缺,难以适应目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特别是综合文科、综合理科,更难以开发校本课程。因而在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需要对教育行政人员和一线教师进行相应地培训,让他们全面认识和了解新课程,强化对教育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促成他们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技术,全面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84-212.
  [2]崔允漷.新世纪师范大学的使命[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0,3:23-28.
  [3][德]艾德蒙德·胡塞尔,张庆熊译.欧洲科学危机和超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98.
  [4]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