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罚出来的“智慧”

作者:薛以威 唐 岭




  “你看看、你看看,我刚刚订正过的‘膏’字,你怎么下面又少写了一个‘口’?拿回去抄写20遍!”我指着杨亮的语文作业,声嘶力竭地冲着他吼道。
  一转眼工夫,杨亮就把作业本交到了我的办公桌上。打开一看,真让我哭笑不得:“膏膏×10”。这个小家伙给我玩了一回简便运算的游戏。我气愤难平,起身想到班里找他算帐去,但是转念一想:他毕竟还是给了我这个老师一点“面子”,没有用“膏×20”这个更简便、更省事的方法来“计算”。
  我重新回到办公室坐下来,开始了深深的自我反省:“这样做不是太简单、太粗暴了吗?这样能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吗?能不造成他们的逆反心理吗?学生带着一种负罪感、愧疚感和失败感去做机械的、重复的惩罚性作业,他会有兴趣、有动力吗?保证作业的质量又从哪里来呢?”毫无疑问,老师的出发点(帮助学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是对的。然而用惩罚的方式换来的只能是学生情感上的抵触甚至反抗、效果上的低效甚至无效。
  由此我想到一位语文老师的成功做法。一次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时,全班仅有少数的几个同学过关。他没有大发雷霆,责备和惩罚学生,而是温和地说:“今天不会背,老师原谅你们。”然后又神秘地说:“明天若能把课文熟背下来,老师将有小小的礼物送给你们。”令人惊喜不已的是,第二天的背诵全班人人过关!一张张写有名人名言的精美书签捧在学生的手中,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自信。幸福和激动在他们心底荡漾!没想到一张小小的书签,竟会有如此大的作用!这不仅激励学生顺利完成了背诵任务,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理解、信任和情感,同时也使学生经受了一次思想启迪和熏陶,真是一举数得。这恐怕是任何惩罚、强制手段所难以奏效的吧。
  看来,对于教育而言,批评和惩戒并不是最有效的,更不是万能的。教育是一门艺术,有时变个思路,换种方式,也许会出现“柳暗花明”的佳境,收获意想不到的喜悦。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