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学生经验与地理教学

作者:周继红




  学生经验是地理教学中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学科本位课程理论的影响,学生经验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地理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常常脱节,这既影响了教学效果,也制约着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运用。本文拟结合具体实践,就学生经验与地理教学谈一点看法。
  
  一、学生经验与地理教学的关系
  
  1. 地理教学需要学生经验。地表事物与现象既是地理学研究对象,同时也是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内容,因此,地理书本知识与学生经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特别是民居建筑、服饰饮食与气候、物产资源的关系,人口分布、聚落发展与气候、地形、河流的关系,植物生长、农业生产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球运动与季节更替、昼夜长短变化的关系等等。所有这些感性认识和生活积淀必将成为学生学习新的地理原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的“附着点”。而任何忽视学生“生活世界”,将学生经验排斥在学科教学内容之外的做法,必然使学生看不到学科知识学习的作用,影响课堂情趣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制约教学效果。
  2. 学生经验需要地理理论知识的验证和梳理。进入中学阶段的学生,已具有较为丰富的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类活动的各种看法和认识,但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学生经验往往具有个人化、情景性和表象性的特点,需要经过验证和梳理。对于与地理科学知识没有冲突的生活经验,要通过地理课教学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例如:晴朗的天空是蔚蓝色;我国北方的冬天干燥寒冷、多吹西北风,夏天温暖多雨、常吹东南风;河流的上游沉积物粗大、磨圆度差,下游沉积物细小、磨圆度较好等等。对这些生活现象和学生经验,在教学中结合地理理论知识进行梳理探讨,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加深知识理解的程度。而对于与地理科学知识不相一致的生活经验和认识,则需要运用地理理论进行澄清,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效果。例如:寒潮南下时出现的雨雪,学生多想当然地认为是冷空气带来了降水,而通过对冷(暖)锋天气系统知识的学习就会明白,在单一气团控制下,即使是暖湿空气也不会形成降水,寒潮天气中的雨雪,只不过是冷空气与途经地区暖湿空气相遇形成的锋面雨。又如,地球公转运动在近日点时北半球是冬天,远日点时北半球是夏天,很显然这与生活经验不一致。但随着数据的推演和分析的深入,学生会逐渐明白,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近圆形特征,太阳远近变化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十分有限,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运动是决定地球表面温度的主导因素。对于诸如此类的问题,学生特别感兴趣,教师如果能够巧妙设疑,启发诱导,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经验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1. 用学生经验,导入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材编写虽然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但关注更多的还是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实际状况为出发点,对书本知识进行创造加工,使其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例如,学生有着冬季晴天的早晨比阴云的早晨寒冷和雾、霜天气的出现预示着晴天的生活经验,但常常不知道其中原因,如果我们能够精心设计,以此为切入点导入教学内容,引发认知冲突或设置教学悬念,既能激发学习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思维参与密度,也能使学生的认识实现从经验到科学、表象到本质的飞跃。
  2. 用学生经验,构建新的知识结构,能提高地理知识学习的质量。学生不是知识的容器,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而是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是学习者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进行的知识建构。在地理学科教学中,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以此为“附着点”,促进新旧知识的联系尤为重要。例如,学生往往有着滨海地区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或山区白天吹谷风、夜间吹山风的生活体验或常识,但对其成因却常常“不知其所以然”,在热力环流理论学习中,充分利用这些生活体验或常识,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既能培养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又能实现原有经验与书本理论的有机整合,提高学习质量。
  3. 利用学生经验,突破教学难点,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的认识总是循着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发展着。一些地理理论知识,由于学生缺乏与此相关的感性认识基础会造成理解上的困难,并成为教学难点。遵循认识规律,多联系学生所熟悉的实例或相关学科知识,用形象的比喻来讲解抽象的东西,拟或组织学生参观,进行现场教学,既可以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还能加深记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天球坐标系的建立和四季星空的观察,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难度。如果能够巧妙利用数学、物理知识,并将学生置身于具体观测现场或课件演示中,就容易形成天球球心、无穷大半径、天赤道、恒星视位置等概念,也容易理解星空观察日期每推后15天,观察时间提前1小时的原因。至于其他诸如地质构造与地形的对应关系,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北半球一年中最高月温度出现在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后的7~8月,日食必然发生在每月阴历的初一,但每月的初一并不一定都发生日食现象等一系列教学难点,我们都可以利用学生经验,借助模型、投影、录像等直观教具实现教学难点突破,使学科知识由晦涩、抽象变得直观、具体。
  
  三、利用学生经验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事物的某些方面,加之中学生身心发展水平不高,认识理解能力有限,经验的差异和看法的不同在所难免。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学生成熟、不成熟的经验或看法,对于本人成长和其他同学都是一种财富,是教学中必须予以挖掘的十分重要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各自不同的观点,通过增进相互之间的交流合作,完善对事物的理解。对于与科学理论知识相违背的生活经验,教师可通过“苏格拉底式诘问”,暴露其自相矛盾之处,达到强化记忆,提高理解深度的效果。
  2. 不能用学生经验取代课堂知识的教学。学生经验是特定个体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下,对事物现象的主观看法,它往往具有个人化、情景性、零星分散、模糊不确定等特点。但是,写入中学课本的地理知识以及教师的讲授内容必须客观、确定、系统,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因此,个人化、情景性、具体鲜活的经验只能为有效学习服务,而不能越俎代庖,用经验代替科学,把地理课上成经验常识课。
  总之,学生经验与地理书本知识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实现有机结合,既是对理论联系实际、循序渐进、直观性等教学原则的贯彻,也是《地理课程标准》与“缔造取向课程实施观”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在地理教学中恰当运用学生经验,既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转变,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