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你问我解读有多深
作者:马 婷
五年级的学生阅读了不少书,经历了不少事,感受了不少情,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诸如理解“顽石”含义之类的阅读任务,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笔者课堂上在教师言语“文中雨水面对的是真正的顽石,而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面对的带双引号的‘顽石’到底有什么含义呢”的引导点拨下,学生大多能理解“顽石” 的含义是指——困难、挫折、年老、艰辛、失败、惰性、寂寞等一切“绊脚石”,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毫无疑问,突破“顽石”难点的过程也是学生经历精神洗礼、思想启蒙的过程。可见教师千万不要低估学生,以至于学生只能“吃饱”,不能“吃好”。无视学生的现实基础和发展需要,这是另一种目中无生!
由于对课改理念的曲解或误解,现在课堂上为数不少的教师再也不敢“深挖细抠”了,一味地让学生朗读感悟,仿佛除了读,语文课就没有了其他的内容。教师的讲解弱化甚至缺失了,好像“深挖细抠”就是灌输,就是“拔苗助长”,就是漠视学生主体地位。其实不然,一切都要从对学生发展负责、为提升学生素养出发,理想的课堂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应和谐共振!
理念决定行为。可以想见笔者和老教师的课堂上,学生的收获绝对是不对等的。诚然并不是每一篇文本都存在深入解读的质地和张力,但教师如果没有“超越文本”和“开发资源”等应有的理念,解读文本必然不“深”,学生发展又怎么会“深”呢?新课程是提倡整体把握,但并不是否定、排斥重点和难点在广度上的辐射和深度上的挖掘啊!相信一位朋友的这样一段话:“语文课的理想境界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和准确把握学情的基础上,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
综上所述,我深以为:教师要果敢地承担起让学生在40分钟的常量课堂上获得最大发展的重担,而这需要教师该讲解时就讲解、该深入解读时就深入解读;我更忧虑:教学理念的更新还任重道远,任何对课改理念的曲解或误解都有可能将教学行为引入歧途,甚至是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