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微型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的“便捷之径”

作者:杨淑娟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人们在对课堂教学重新审视——课堂教学必须充溢着课改的新理念之余,不由觉醒起这样一意识:教师的专业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已滞后于构建全新的课堂教学的发展需要。至于置身于主打这场“攻坚战”之中的广大教师而言,更是不时地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一句话,该是给教师充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时候了!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深邃、宽泛的话题。综观当前,不少专业发展模式已应运而生,诸如导师引领模式、名师研修模式、课程开发模式等等;各种基于上述模式下的运作载体也如雨后春笋般争相涌现,诸如专题讲座法、现场观摩法、主题讨论法、个别辅导法、合作探究法等等,不一而述。但透析其间,此般模式及载体,均不外乎是自上而下的外因试图诱发内因嬗变的“外接”程式,教师往往处于奉命是听、可望不可及的尴尬境地,没能真正触及到教师的灵魂、激发起教师的潜在内力,其效用实不卓著。
  微型课题研究则不然!微型课题研究一改以上模式及载体所带来的窘况,其强力打造的是教师由里及表的穿透力,着力塑造的是教师自内而外的能动的自主研发行为,并在此行为的跟进下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敏锐抓住教学迹象、摄取教学奥妙的能力。
  
  微型课题研究的内涵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短、平、快”,“贴身式”的教育研究。短,即周期短,它不需要固守三、五年的研究周期,什么时候想研究了就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眼明了、心亮了,就可以什么时候结题,十天、半月可以,一月、一季度也行。平,即平实,“微型课题”是一种非正式的教育研究活动,在选题及管理上,它不需要囿于科研机构所提供的选题指南,也不需要申报,经过主管部门的审批立项,发现问题就可以确立选题,有了选题就可以研究;在实施流程上,它有别于高校的理论研究和假设性验证,不同于学术专家的大型课题研究。微型课题是一种平民化、大众化的群众性研究,它不需要严格按照“选题论证——设计方案——立项开题——实施研究——结果分析——鉴定推广”等环节,它注重的是立足于当前教学实际,针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盲点、热点、难点、疑点问题,开展实实在在的行动研究。快,即收效快,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转入到下一个问题的研究,一个问题解决了,就可以得到一点收获,它不需要触及到该问题的方方面面,更不需要形成系统的经验总结,也不苛求教师一定要将自己的研究心得发表,关键是要让自己体味到“眼前一亮”、“心头一喜”的愉悦。因而,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首要价值不在于发现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而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教学观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贴身,即微型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是以教师本人为主体,是教师自主发展的精彩呈现。浸染其间的,不仅有教师的智慧、认知、经验,更为欣喜的是,这些智慧、认知、经验通过教师的行动研究,使得过程中的积淀越发厚重,越发诗意般增长,从而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为此,我们可以尝试着这样为群众性的教育科研作目标定位——“蕴积灵动的教育智慧,收获先进的教育理念”。综上所述,很显然,微型课题研究当应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应对新课程的“便捷之径”。
  
  微型课题研究的运作
  
  微型课题研究在“问题即课题、实践即探索、过程即收获”思路指引下,经历了一个“实践—反思—总结—实践”的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运作过程。
  笔者长期从事语文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颇有心得。在“九五”、“十五”期间,尽管都主持或参与了多项省、市级科研立项课题的研究,但仍对“微型课题”情有独钟,“忙里偷闲”先后完成了近二十项“微型课题”的研究。现攫取最近研究一例,以展示运作过程。
  现行小语教材中所精选的课文大都锦心绣旨,为名家名作。这些文章是作者经验与智慧、心血与汗水、理想与追求、情感与价值观等交融后的复合体。大到一篇课文、一个段落,小到一个句子、一个词语,都蕴藏着大量的情感意合点、语言形象聚焦点、思维灵感汇集点,都孕育着深邃的意境,裹藏着宽广的外延,包容着作者的匠心独思。但这些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文章内容远离学生生活,而小学生由于阅历和认识能力的限制,阅读时又多立于文外,时空差、情感差、情理差,给学生阅读带来了难以逾越的障碍,能否寻找一种缩小这种差异的教学方法呢?几个月前,我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我通过翻阅教育杂志,发现数学教学中常用一种叫“假设”的方法来突破一些教学难点,我想,在数学教学中,一些难点可以靠“假设”来突破,一些鸿沟可以靠“假设”来填平。按理,语文和数学虽学科不同,但在“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等教学目标的达成上,在启发思考、进行点化等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有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将“假设”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也应该是可行的。于是,我给自己确立了一个研究课题——“假设导读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这样我又一次踏上了我的“便捷之径”。
  一天,我去一小学借班教学《草原》一课,便有意识地运用了“假设导读法”。学生虽然大都没有去过草原,但影视的普及、阅读量的增加,使学生对草原的景象均有“虽无经历,似曾相识”的印象,为唤起回忆,构筑形象,我这样导入课文:同学们,草原是很美的,如果你现在到了草原,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学生一个个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好像真的来到了草原,他们从草原的广阔说到了草原的碧绿,从蓝天白云说到绿草红花,从牛羊马群说到蒙古包,从飞鸣的小鸟说到高歌的牧童,这为学生搭建了“课文内容与生活”间链连的桥梁,为阅读理解课文奠定了基础。在经过多次使用这一方法,课堂教学取得成效后,我便对“假设导读法”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写出了一组文章,在杂志上发表,并将心得应用于教学中。
  仔细剖析上述案例,不难看出,其形成轨迹实则是“根据现象找问题,根据问题定选题,根据选题去实践,根据实践得总结”,具有研究成本小、规模小、投入小等特点,没有牵扯到我过多精力,但收效却十分显著,纯粹是“自我引导”的结果。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加以思索、研究和改进。由教师来研究并改进自己的实际教学问题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微型课题研究的特质及价值
  
  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草根化、平民化、大众化的群众性研究,它存活于教师日复一日的工作生活中,没有固定的研究模式,没有严格的操作规程,人人都可以研究,时时都可以开展,处处都可以进行,在兴趣中生根,在实践中开花,在过程中结果。教师们钟爱微型课题,笔者以为其至少存在着三点理由:
  一是微型课题以关注细节,量质并举为原则。微者,小也、细也。小,即开口小、切点小;细,即细节、某点。微型课题关注细节,即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一双慧眼,具有一颗匠心,在纷繁复杂的教育教学中发现有意义的事件,在纷乱迷离的工作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困惑。细节好比是一扇门,一旦教师进入其中,浑身上下就会有一股使不完的闯劲,就会采集着各自的智慧花束,编织着属于自己的“独特个性”与“风格”,就会开辟出属于自己的一方新天地。细节虽小,但丝毫不会影响它的价值,因为它操作简便,利于完成量的囤积,相信经历多了,量囤积到一定程度定会引起质的飞跃,教师的专业水平将会到达新的境地——这是教师所需要的教育科研,也是教师能完美操持的教育科研。
  二是微型课题以完善自我,提升能力为宗旨。教师开展微型课题研究,贯注其间的完全是教师自身的“行动+反思”“实践+总结”。教师的工作是一种特性明显的智力活动,它没有千篇一律的机械重复,也没有完完全全的生搬套用,它需要创新,需要动态生成,需要“我”的用心投入。在教育发展的悠久历史中,虽然前人为我们积累了大量可资可鉴的宝贵经验,然而教师个体的多样性、教育行为的情境性缓弱了这些经验的效能。“无我”的经验只有经过“有我”的介入才能有如春花般之艳丽,也正是由于“有我”的加盟,教师们才会时时、处处找到为自己定制课题的源头。只要有兴趣去研究,虽然一下子难以产生“前无古人”创新性的成果,但随着自己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成功的喜悦还是经常能够品尝得到的。因而,教师参与微型课题研究的首要价值不在于发现教育的普遍规律,不在于填补国内外空白,领导新潮流,不在于使自己脱胎换骨,而在于对日积月累与行至千里的期待和追求,而在于对自身教育教学行为的引领,跟上潮流,而在于能够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升自己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毋庸讳言,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有太多太多的教师无缘参加一些正规立项课题的研究,然而那些属于“有我”的微型课题却能使教师在经历中而收获,成为教师慷慨而幸福的选择。
  三是微型课题以强化实践,反哺教学为目标。教师进行教研最根本的目的在于服务于教学。脱离教学的教研是没有意义的教研,脱离教研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教学。有了教研的支撑,教学才会底气十足,有了教学的铺垫,教研才会向纵深推进。实践是联系教研与教学的纽带。“课题的价值在于做”,这句话说的就是实践的功能,虽然不尽全面,但却是一线教师搞科研最实际、最实用的经验。教研中相关理念的检验、内化与提升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冲突、跟进也必须在教学实践中彰显。相信实践多了,教师定会取得教研与教学工作的双赢。